•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2-07-06 13:36 原文鏈接: 自主創新邁大步

      ○神九飛天,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圓滿成功,展示“中國精度”

      ○蛟龍入海,載人下潛成功突破7000米,刷新“中國深度”

      ○大橋飛架,穿山越海,不斷書寫世界紀錄,彰顯“中國跨度”

      一系列令國人自豪、讓世界矚目的自主創新成就,是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的標志性成果。

      2006年1月9日,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技大會,部署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吹響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角,迎來了新中國科技大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潮平兩岸闊,月涌大江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有關部門和各級黨委、政府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數百萬科技工作者奮勇拼搏、勇攀高峰,譜寫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壯麗凱歌!

      把科學技術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力推進自主創新,科技實力大幅提升

      “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只有把科學技術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抓實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開幕式上,胡錦濤同志高瞻遠矚,強調指出: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奮起直追,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斗目標,進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科技創新,投入為要。自2006年以來,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實現每年20%以上的增長,從2006年的3000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861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42%提升到1.83%。

      在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科技實力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利用先進的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建立了由300米光纖連接的兩個冷原子系統之間的量子糾纏;2009年,科學家周琪和高紹榮等人首次利用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克隆出活體實驗鼠,從而證實iPS細胞與胚胎干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為克隆成年哺乳動物開辟了道路;2010年,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天河一號”以峰值速度4700萬億次、持續速度2566萬億次每秒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在第三十六屆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中勇奪世界第一;今年3月,中科院科學家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形式,拓展了對物質世界基本規律的新認識,對中微子物理未來發展方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全面實施,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帶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核高基專項中研制飛騰1000國產中央處理器芯片在“天河一號”上得到驗證和應用,標志著我國超級計算機核心芯片自主研發取得重大突破;集成電路裝備專項的65納米介質刻蝕機,比世界上最先進設備的芯片單位投資產出量高35%—50%,成本降低30%—35%,顯著提升了我國集成電路高端制造裝備產業國際競爭力;寬帶移動通信專項的實施,使我國提交的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術提案先后成為國際3G、4G標準,從而使我國的移動通信領域實現了從追趕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超導變電、新能源技術、高速軌道交通技術、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等取得重要突破,有力支撐了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建設;超級雜交水稻技術在國際上持續領先,糧食豐產工程取得重要成績,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為糧食連續八連增發揮了關鍵作用;科技服務人口健康、防震減災、公共安全等取得突出成效,為保障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重大任務作出突出貢獻;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華為、中興、中聯重工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創新型企業迅速崛起……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力強。6年來的創新型國家建設表明,自主創新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引領作用!

      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著力招才引智,創新隊伍增量提質

      科教興國,人才為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最活躍的先進生產力。針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不強、人才資源開發投入不足的現狀,黨中央、國務院把人才優先發展作為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先后推出了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頒布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科技部、人保部、財政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八部門聯合出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全國各地各顯神通、紛紛推出新舉措,神州大地涌起了招才引智的新高潮。

      自上而下,引人用人的政策體系初步形成。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針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自申報到使用,形成了一整套的政策措施;2011年8月,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專項辦公室又制定了《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細則》。與此同時,各部委、地方和高校、院所、企業也相繼出臺了各自的人才引進辦法,從經費支持到子女就學,都有一套可操作的具體措施,為招才引智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八面來風,高層次領軍人才隊伍迅速壯大。開全國海外人才引進先河的無錫市,自2006年實施“530計劃”以來已吸引海外留學歸國人才超過 7000人;從2007年至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全球引進近百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和包括施一公教授在內的8位“千人計劃”入選者……據不完全統計,“千人計劃”已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近2000名,青年優秀人才數百名,極大充實了高校院所和地方、企業的創新隊伍,改變了人才結構,提升了人才質量。

      創新創業,助推知識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上臺階。“千人計劃”入選者、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陳十一,引進包括6位“千人計劃”專家內的60多位國內外杰出人才,成為國際一流的湍流與復雜流動學研究團隊;“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浙江貝達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列明博士,帶領包括十多位海歸博士在內的研發團隊自主研發了國家一類抗腫瘤新藥——鹽酸艾克替尼;展訊通訊(上海)有限公司李力游博士研發的TD—SCDMA核心芯片,為推動TD— SCDMA的產業化發揮了關鍵作用……從海外歸來的科技領軍人才,為創新創業注入了強勁動力。

      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突破制度、政策羈絆,創新活力空前釋放

      今年春節期間,一則從美國傳出的新聞令國際科技界對中國刮目相看:在首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全球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性醫學研究機構)國際青年科學家獎的28名獲獎者中,中國7人榜上有名!其中,有4名獲獎者來自同一個單位——中國科研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

      于2005年底掛牌的北生所,由科技部會同中編辦、國家發改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七部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組建,肩負著光榮的歷史使命:探索建立符合科研規律的新型研究機構。自成立之初,北生所就采用全新的運行機制:學術至上的管理機制、穩定的經費支持機制、完全自主的研究機制、5年 1次的國際同行評估機制、優勝劣汰的機制……截至今年6月,北生所的科研人員僅在《自然》、《科學》、《細胞》等三大國際頂尖科學刊物上就發表論文24 篇,在國內同類研究結構中遙遙領先!

      如今,北生所已成為國際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一顆耀眼的新星。正如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所評價的那樣:北生所是一個絕好的成功嘗試。世界上沒有任何其它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在國際科研領域占據如此重要的席位。研究所的成功發展,是對研究所初建階段財政撥款的超值回報……

      “如果說我們有什么奧秘的話,那就是:采用了尊重創新規律的全新機制。”北生所所長王曉東說。

      如果說北生所是科研機制改革的成功典范,那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中關村)的“1+6”先行先試新政,則是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積極探索。

      2010年底,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在國家有關部委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中關村針對制約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機制弊端和政策障礙,開始推行 “1+6”先行先試新政策:“1”是指搭建“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這一創新平臺,下設8個具體辦事機構,19個國家部委相關司局參與平臺工作,31個北京市相關部門派駐人員到平臺辦公,重點圍繞示范區和人才特區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重大事項共同推進先行先試政策,聯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6”是指6項先行先試政策,包括: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試點、股權激勵改革試點、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和職工教育經費扣除稅收政策試點、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試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試點、建設統一監管下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等。

      “中關村創新平臺打破了按行政系統配置資源的舊格局,建立了跨層級、跨部門的協同創新組織新模式,形成了集中辦公、主動受理、聯合審批、一條龍服務的工作機制,減少了行政羈絆,提高了辦事效率;6項新政策則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系統政策突破,實現了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激發了科研單位、企業和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步伐!”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王汝芳告訴記者,“1+6”新政取得明顯成效: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2011年中關村新創辦生產型和研發型科技企業近4000家,數量比往年增加近千家;企業研發及科技活動經費總額超過750億元,增長近 20%,約占企業總收入的4%;高新技術企業2011年全年實現總收入1.96萬億元,同比增長23.2%。

      與此同時,科技部會同財政部出臺制定了一系列新舉措,將大大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創辦了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在人才聘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銳意改革……

      體制新,活力增;機制新,效益高。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歷史新征程中,廣大科技人員必將交出支撐引領的新答卷;在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國際競爭中,創新中國必將書寫“上天下海”的新輝煌!

    相關文章

    科技部發布1個重點專項項目申報指南

    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2025年度第二批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

    儀器企業迎新機!央行3000億加碼“兩新”政策

    在今早(5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等介紹了“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有關情況,其中多項措施聚焦于支持科技創新以......

    禾工科儀申報“ANTOP2025年度科技創新領軍品牌”進入大眾評審階段誠邀投票!

    2025年第一期ANTOP獎評審正在進行中。由上海禾工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申報的“ANTOP2025年度科技創新領軍品牌”進入大眾評審階段。在此誠邀業界各位老師為上海禾工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投上寶貴的一票。獎......

    250+展商、1.5萬平米展示規模,生命科學聯展【展商名單&展館圖】搶先公布!

    ......

    新芝生物2024業績承壓,研發與海外市場或成破局關鍵

    近日,北交所上市公司新芝生物(430685)正式披露2024年度財務報告。顯示2024年全年實現營收1.68億元,同比下滑11.9%;歸屬股東凈利潤4162.77萬元,較去年同期銳減28.48%;基本......

    云南省臨滄市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騰飛

    為發展堅果產業,云南省臨滄市依托鄧秀新院士團隊,組建了“院士專家團隊+市級科技人員+縣(區)級科技人員”的技術體系專家團隊,采取“邊研究、邊試驗、邊示范、邊推廣”方式,開展果園放蜂、營養補充等關鍵技術......

    安徽省銅陵市多維賦能激活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內生動力

    一是優化創新平臺建設和運行機制。組織企業積極申報安徽省級企業研發中心,2024年銅陵市獲得新認定數量取得突破,達到14家,企業研發平臺的技術領域進一步擴展。圓滿完成2024年年營收1億元以上無研發活動......

    擬資助項目40項,擬安排專項資金4766.78萬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于2025年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粵港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與政務信息化項目)擬安排資金的公示根據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擬安排粵港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與政務信息化項目40項,擬安......

    上海浦東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去年達42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

    今日在2025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開幕主論壇上,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徐徠在致辭中指出,2024年,浦東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42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規模和增長率均居三大先......

    默克:關于應對近期政策變化的重要更新

    默克生命科學發布動態“關于應對近期政策變化的重要更新”。原文:尊敬的全體客戶,您好!謹代表默克生命科學向您致以最誠摯的問候。我們已經注意到中美之間會持續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并做好了相應的準備。雖然中美之......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