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機制
先天性憩室常由多余的輸尿管芽及未閉的臍尿管、先天性膀胱壁肌層局限性薄弱點膨出所致,憩室多為單發,憩室壁含膀胱全層,多見于兒童,下尿路無梗阻。膀胱憩室亦可由繼發性因素所致,多由于下尿路梗阻所致,而繼發于下尿路梗阻的膀胱壁自分裂的逼尿肌肌束間膨出形成憩室,常為多發性,憩室壁有黏膜小梁(此類憩室中不含有膀胱壁的各層組織,故又稱假型憩室),多見于成人男性,同時存在逼尿肌增生。[1]
癥狀診斷
若無并發癥,膀胱憩室無特殊癥狀,如有梗阻、感染,可出現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尿路感染癥狀。有的憩室可大至2000ml,壓迫膀胱頸及尿道,導致下尿路梗阻。憩室無肌縮力等導致尿液引流不暢,易伴有輸尿管膀胱反流,可出現一側或雙側腎積水,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但也有先天性巨大憩室不并發尿路梗阻者。由于膀胱憩室壁肌纖維很少,在排尿時巨大憩室內尿液不能排出,出現有二次排尿癥狀。部分病人因憩室內伴有感染、結石而伴有血尿,少數患者可因巨大憩室位于膀胱頸后壓迫膀胱出口產生尿潴留,壓迫直腸而致便秘,壓迫子宮而致難產。
一般無特殊癥狀,如合并有梗阻、感染,可出現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尿痛,部分出現血尿。巨大憩室可出現兩段排尿癥狀,為本病的特征性表現。結合影像學檢查、內腔鏡檢查可以確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