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顯示: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每年新發胃癌患者超過46萬人,死亡人數超過35萬,這意味著我們平均每1分鐘新增1例胃癌患者,每1.5分鐘就有一個人因為胃癌而失去寶貴的生命。而且胃癌的發病越來越趨于年輕化,中國年輕人胃癌的發病率比上個世紀70年代上升了一倍。
“胃”已至此,我們該如何預防呢?
經國家胃癌協作組對400例早期胃癌病人進行分析后顯示:早期胃癌手術后5年的生存率可達90%~95%;多數胃癌一經診斷即為中晚期,而該階段的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30%。胃癌早期療效好,但是診斷難;晚期好診斷,但卻難以治療。目前我國胃癌早期診斷率不足10%,其實,要想獲得治療胃癌的最佳治療時機,很大程度取決于對最初信號的重視程度。 因此,預防胃癌的發生發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是關鍵所在!
眾所周知,目前醫院診斷胃癌的主要手段是做纖維胃鏡檢測,該方法也被譽為胃部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但是在常規體檢中每個人都胃鏡是不現實的。傳統胃癌普查手段還有X光鋇餐透視和胃癌相關的腫瘤標志物檢測。
X光鋇餐透視,由于有射線暴露,檢測費用較高,不能明確疾病性質,而且對早期胃癌沒有很大的評定價值,因此在胃癌篩查方面使用的較少。
胃癌腫瘤標志物檢測是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檢測方法,該檢測方法方便,快捷,但是目前的胃癌腫瘤標志物特異性僅在30%左右,不能滿足臨床的需求。因此,尋找一種能適用于大范圍的對人體無創傷、簡便可靠和費用低廉的篩查手段,將正常人中的高危人群篩查出來,在進行胃鏡檢查,是解決對胃癌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首要任務。
經過國內外多年的大量臨床實驗研究表明,通過胃功能四項(PGⅠ、PGⅡ、PGR和Hp)檢測進行臨床篩查診斷,對早期胃癌的發現和確診有重大意義。
胃功能四項檢測是對胃蛋白酶原(PG)的兩種亞型PGⅠ和PGⅡ,及幽門螺旋桿菌尿素酶抗體(Hp)進行定量檢測,同時給出PGR(PGⅠ/PGⅡ)值。該檢測項目對人體無創傷,簡單方便特,異性高達80%以上,檢測的費用比胃鏡、X光鋇餐透視和胃癌腫瘤標志物檢測都要低,是目前胃癌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首選篩查手段。
胃蛋白酶原(PG)
其是由胃部分泌的參與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體,分為PGⅠ和PGⅡ兩種亞型,PG的分泌水平可以較為準確地顯示胃黏膜的狀態和功能,當胃黏膜發生病變時,PG的含量也隨之發生改變,因此PG可以作為胃病篩查的標志物。
經過國內外多年的大量臨床試驗研究表明,應用PGⅠ/PGⅡ檢測進行臨床篩查,對早期胃癌的發現和確診具有重大意義。
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被普遍認為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并和胃癌的發生有很強的相關性。檢測人血液中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尿素酶抗體是判斷被檢測者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的重要依據。
胃功能四項檢測的應用范圍
胃癌和胃常見疾病的篩查
1、胃癌早期及胃癌癌前病變的篩查。
2、幽門螺桿菌(Hp)感染篩查,據研究顯示, 35%以上的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
3、消化性潰瘍的篩查個人胃黏膜功能的動態監測,胃蛋白酶原(PG)的分泌水平可以顯示為黏膜的狀態和功能,當胃粘膜發生病變時,血清中PG的含量也隨之發生改變。
胃部相關疾病輔助診斷
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被普遍認為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原因,Hp檢測結合PG分泌水平,不僅可以診斷是否有萎縮性胃炎,而且還能判斷是否由幽門螺旋桿菌感引起的。
幽門螺桿菌(Hp)感染治療效果的評價和消化性潰瘍治愈的判定。
胃癌切除術后復發判定
胃癌切除術后PG分泌水平會趨于以穩定值,當胃癌復發時,PG分泌水平會出現異常波動。
該項目適用的高危人群
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
男性,尤其是超過正常體重20-25公斤的男性;
年齡在35-80歲之間;
常吃加鹽腌制蔬菜、煙熏肉或煙熏魚等食物;
吸煙;
接受過胃部手術、胃息肉史;
家族腫瘤疾病、家族胃癌病;
惡性貧血;
長期工作在含有大量煙塵、石棉和鎳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