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1-07-02 16:00 原文鏈接: 腫瘤標志物的臨床選擇及認識上的五大誤區

    腫瘤標志物是腫瘤細胞的特有產物,是表示腫瘤存在并反映其一定的生物特性的生化物質。從臨床角度出發,主要是指那些在血液、體液及組織中可檢測到的與腫瘤相關的物質。


    近年來,健康體檢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部分腫瘤標志物也已列入健康體檢的項目中。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卻往往不能達到早期診斷腫瘤的目的。


    誤區一:

    有助于腫瘤的早期診斷 


    事實上,除了AFP有助于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PSA、F-PSA及其比值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診斷,其他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對于腫瘤的早期診斷并不具有很大的意義,其臨床價值主要體現在分析療效、判斷預后、預測復發及轉移等。


    腫瘤的早期診斷更多的需要結合病史、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B超、CT、X線、胃鏡、腸鏡)等手段來綜合分析,明確診斷則需要依靠病理檢查。


    誤區二:

    陰性就可以排除相關腫瘤 


    既然多數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對于腫瘤的早期診斷并不具有很大的意義,那么,腫瘤標志物的陰性也就不能完全排除相關腫瘤。


    例如胃癌早期僅限于浸潤或淋巴轉移時血清CA199才明顯升高。曾經有一位50歲左右的患者胃病史30余年,加重兩周,消化科醫生囑其做胃鏡檢查,他卻以近期CA199、CA50等指標陰性為由拒絕了。半年后出現黃疸,肝功能卻無異常,才被迫接受胃鏡檢查,卻發現胃癌已到晚期,勉強手術后一個月就去世了。


    即使像AFP這種對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具有相當意義的腫瘤標志物,其陽性率也僅達到79%~90%,(AFP診斷原發性肝癌的陽性閾值為>400ng/ml)。也就是說,還有10%~30%的原發性肝癌的患者,AFP是正常的或只有輕度的升高。


    誤區三:

    異常就可以診斷相關腫瘤


    許多良性疾病都可以有腫瘤標志物的異常,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可以有PSA的輕、中度升高,子宮內膜異位癥可以有CA125的輕、中度升高,急、慢性肝病時可以有CA125、CA199、CA50、鐵蛋白的不同程度的升高。膽道疾病伴黃疸時常有CA199、CA50的明顯升高,甚至長期吸煙者CEA也會有輕度升高。


    曾經有一位50歲左右的單純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其CA199一直徘徊在50~70u/ml之間,(正常參考值 :<37u/ml),全身檢查無任何其他異常,至今已十年有余。 


    誤區四:

    只要聯合效率就高


    腫瘤標志物的聯合應用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陽性檢出率,但部分腫瘤標志物之間的相關性極高,如CA199和CA50之間的相關性可達到95%~98%,即95%~98%的被檢者如CA199正常,則CA50也正常,CA199異常,則CA50也異常,這時就可以選用一些靈敏度更高的腫瘤標志物,如CA724。再比如CA242較少受到黃疸的影響,在膽道、胰腺良惡性疾病的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價值。


    誤區五:

    輕度升高價值不大


    正因為許多良性疾病都可以有腫瘤標志物的異常,所以有些醫生認為腫瘤標志物的輕度升高價值不大,只有在高于正常參考值5倍以上才有意義。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正常參考值的范圍都訂得比較寬。因此,在排除了良性疾病以后,即使是腫瘤標志物的輕度升高同樣有很大價值。


    曾經有一位患者,其CA199、CA50都只是輕度升高,經反復檢查,最后通過增強CT查出了膽囊癌,在及時手術以后,至今已存活3年。


    臨床上,對于腫瘤標志物的應用應該是既不迷信,也不輕視,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目的選擇或聯合使用之。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