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1-12-19 17:57 原文鏈接: 肝癌如何鑒別診斷?

      中醫診斷標準:

      肝癌的中醫分型及四診要點

      1.肝氣郁結型癥見胸脅疼痛,胸悶不舒,生氣后加重,肝大,納少,舌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

      2.脾虛濕困型癥見胸脅悶痛,脅下痞塊,食欲不振,或惡心噯氣乏力,或便溏,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緩。治宜健脾祛濕。

      3.氣滯血瘀型癥見胸脅脹痛,痛處固定不移,夜間尤甚,脅下痞塊,噯氣或呃逆,腹脹納少,便干尿少,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或膩,脈細澀。治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4.肝膽濕熱型癥見上腹腫塊,脘腹脹滿,目膚黃染,腹大如鼓,心煩口苦,惡心納少,便秘溺黃,舌紫暗,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清利濕熱,化淤散結。

      5.肝腎陰虛型癥見脅肋脹痛,消瘦乏力,低熱盜汗,五心煩熱,肌膚晦暗,便干尿少,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扶正抗癌。

      以上分型為典型證型,但臨床上往往虛實夾雜,臨床當隨證辨治。一般早期以氣郁為主,中期以血瘀、寒濕為主,晚期多肝腎陰虛。

    西醫診斷標準

      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

      1.臨床癥狀:肝區疼痛,脘悶納差,乏力,形體消瘦,低熱、惡心,嘔吐,腹水,黃疸等。

      2.體征:肝臟進行性腫大,質較硬,時見肝掌,蜘蛛痣等。

      3.實驗室檢查: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轉肽酶、同功酶指標升高;甲胎蛋白陽性。

      4.特殊檢查:B型超聲或CT檢查肝內有實質性占位病變。

      5.肝穿刺檢查找到了癌細胞。

     西醫診斷依據:

       肝癌診斷的正確率在30年代約20%,到70年代已提高到80%,自AFP檢測法實施以來,診斷又有進一步提高。通過病史、癥狀體征及有關檢查,一般可確診。

       西醫鑒別診斷:

      1.如無肝癌其他證據,甲胎蛋白對流免疫電泳法陽性或定量>500mμg/ml持續一個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腫瘤等。

      2.有肝癌臨床表現,加上同位素掃描(或肝造影)、超聲波(重復檢查為叢狀波或遲鈍微波者)、X線橫膈征(指有局限性隆起者)、酶學(指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轉肽酶、AKP及LDH同功酶三項中二項明確陽性者)檢查中三項肯定陽性,并能排除繼發性肝癌及肝良性腫瘤者。

      3.有肝癌臨床表現,加上肯定的遠處轉移灶(如肺、骨、鎖骨上淋巴結①等),或血性腹水(指肉眼可見的血性腹水)或腹水中找到癌細胞,并能排除繼發性肝癌者。①:肺與骨轉移應有明確的X線證據,鎖骨上淋巴結應有組織學檢查證據。其他部位有肯定的轉移灶亦可作為診斷依據。

      1987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關于原發性肝癌的TNM分類如下:

      T1 單個結節≤2cm,無血管侵犯。

      T2 單個,≤2cm,侵犯血管;或多個,局限一葉,≤2cm,未侵犯血管;或單個>2cm,未侵犯血管。

      T3:單個>2cm,侵犯血管,或多個,局限一葉,≤2cm,侵犯血管;或多個,一葉內,>2cm,伴或不伴血管侵犯。

      T4 多個,超出一葉,或侵犯門靜脈主支或肝靜脈。

      N1 有局部淋巴結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國內分期分型標準較為簡單,但很實用,經10余年實踐證實,對指導肝癌治療方案的選擇及估計預后有一定價值。近幾年,國內分型分期標準稍作修改,1991 年出版的《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一書中,不再列入分型,僅保留分期,原因是炎癥型肝癌極少見,而單純型和硬化型的區別不在于有無肝硬化,僅在于肝硬化的程度。 TNM分類法比較科學細致,國際通用,便于對外交流。


          1、繼發性肝癌:繼發性肝癌與原發性肝癌比較,繼發性肝癌病情發展緩慢,癥狀較輕,其中以繼發于胃癌的最多,其次為肺、結腸、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轉移至肝。常表現為多個結節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檢測除少數原發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陽性外,一般多為陰性。

      2、肝硬化:肝癌多發生在肝硬化的基礎上,兩者鑒別常有困難。鑒別在于詳細病史、體格檢查聯系實驗室檢查。肝硬化病情發展較慢有反復,肝功能損害較顯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陽性多提示癌變。

      3、活動性肝病:以下幾點有助于肝癌與活動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鑒別。AFP甲胎球蛋白檢查和SGPT谷丙轉氨酶必須同時檢測。

      4、肝膿腫:表現發熱、肝區疼痛、有炎癥感染癥狀表現,白細胞數常升高,肝區叩擊痛和觸痛明顯,左上腹肌緊張,周圍胸腔壁常有水腫。

      5、肝海綿狀血管瘤:該病為肝內良性占位性病變,常因查體B型超聲或核素掃描等偶然發現。該病我國多見。鑒別診斷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測定,B型超聲及肝血管造影。

      6、肝包蟲病:患者有肝臟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和結節感、晚期肝臟大部分被破壞,臨床表現極似原發性肝癌。

      7、鄰近肝區的肝外腫瘤:如胃癌、上腹部高位腹膜后腫瘤,來自腎、腎上腺、結腸、胰腺癌及腹膜后腫瘤等易與原發性肝癌相混淆。除甲胎蛋白多為陰性可助區別外,病史、臨床表現不同,特別超聲、CT、 MRI等影像學檢查、胃腸道X線檢查等均可作出鑒別診斷。

    中醫類證鑒別:

    1.肝積:若肝積患者有明顯的肝腫大、質硬的大結節,或肝萎縮變形而影像檢查又發現占位性病變,則肝癌的可能很大,可反復測AFP。
    2.肝熱病、肝著:肝質不堅硬,檢查無占位性病變發現,AFP不持續陽性。

    3.肝癰:有發熱寒戰等表現,腫大的肝臟表現平滑無結節,觸痛明顯,白細胞計數升高,超聲可探得肝內液平段。

    4;肝瘤:超聲、CT、核素血池掃描等檢查有助于鑒別,AFP陰性。

    5.胃癌:胃脘痛為主,AFP陰性,胃鏡、x線鋇餐檢查發現胃癌病灶。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