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木蟻(Camponotus leonardi)身體已被“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真菌消耗一空
北京時間8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近日發現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僵尸螞蟻”的證據。一種生活于4800萬年前的真菌能夠通過釋放化學物質改變和控制螞蟻的行為,使其變成自己的傀儡,直到螞蟻最終死亡。
這種真菌學名為“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其恐怖之處的證據發現于德國達姆施塔特市附近梅塞爾化石坑的樹葉化石上,這些樹木大約生活于4800萬年前。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寄生真菌早在遠古時代就已進化出控制自己所寄生的動物的能力,甚至比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時間還要早。
目前,這種真菌仍然存活于地球之上,通常寄生于木蟻身上。木蟻返回樹冠蟻穴前,經過森林地被物時通常會感染這種寄生真菌,其行為從此就會受到真菌的控制。真菌在螞蟻體內不斷生長,并釋放出化學物質影響螞蟻的行為,使其成為“僵尸螞蟻”。一些“僵尸螞蟻”從此離開自己所在的蟻群,獨自在外流浪,尋找新鮮的樹葉。
被真菌控制的“僵尸螞蟻”從此不再有自己的行為和生活,而它們生命的最后階段也是最痛苦、最恐怖的。在生命的最后幾小時內,“僵尸螞蟻”會爬向自己所處樹葉的下方,用下顎死死地咬住樹葉的中央葉脈,從而將自己困死于樹葉之上,同時寄生的真菌也被鎖定于樹葉之上。這片樹葉就成為了“螞蟻墳墓”。
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大衛-休斯介紹說,“全部都是如此。在一平方米的范圍內,你或許能夠找到20到30個‘螞蟻墳墓’。它們通常都處于距離地面一定高度的樹葉之上,在死亡前會緊緊地咬住樹葉的主葉脈。”
在樹冠上或在森林地被物上,這種真菌無法成長。但是,“僵尸螞蟻”通常會死于兩者之間的樹葉上,也就是距離地面一定高度的樹葉,但未達到樹冠的高度。這種環境的濕度和溫度最適宜真菌的生存。“僵尸螞蟻”死亡后,寄生真菌就會從其頭部長出萌芽,產生孢子并于夜間“發射”到森林地被物上,從而再感染其他的螞蟻。
由休斯領導的科學家團隊注意到,被感染的螞蟻死亡前會用盡所有的力氣死死咬住樹葉,它們如此用力從而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最后的印跡。它們用自己的下顎在樹葉上產生的小孔形成了一個十分特別的咬痕,呈清晰的啞鈴形狀。
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發表于近期出版的《生物學快報》雜志之上。在研究報告中,科學家們介紹了他們是如何從大量的記載被昆蟲、真菌和其他生物體破壞的樹葉的圖片數據庫中發現這些證據的。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幅4800萬年前生活于梅塞爾地區的樹葉的化石圖片。圖片顯示,這種特殊的“死亡之握”印跡來自被感染的“僵尸螞蟻”。在4800萬年前,梅塞爾地區正處于亞熱帶森林地區。
休斯表示,“現在,我們把它看作是行為控制的首個案例,也許是能夠被發現的唯一證據。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行為控制雖然很強大,但卻很短暫,一般不會留下永久的印跡。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寄生行為的動機是什么,它們為什么不只是殺死宿主,而是要先控制宿主的大腦和肌肉,然后再殺死它。在所有的寄生生物體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進化出操縱宿主行為的能力。”
科學家們目前還未弄清楚寄生真菌究竟是如何控制被感染螞蟻的,但他們知道寄生真菌向螞蟻體內釋放了生物堿化學物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永宏團隊聯合首都兒科研究所教授郭鵬團隊在深海來源真菌中抗炎活性次級代謝產物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有機化學通訊》(Organicletters)。論文第一作......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團隊在云南發現了四個真菌新物種,分別命名為:哀牢綠杯菌、版納綠杯菌、老君綠杯菌和玉龍綠杯菌。這項成果于近期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真菌學進展》上。論文通訊作者、......
3月4日,記者從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該局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邢睿團隊、海南大學吳興亮團隊等單位20多名國內權威真菌分類專家啟動了青海省大型真菌資源專項調查。這是青海省首次全面系統開展大......
2月19日,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徐國華、陳愛群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首次系統闡明了兩個轉錄因子OsNLP3和OsPHR2協同調控硝酸鹽轉運蛋白復合體NAR2.1-NRT......
2月19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真菌重點實驗室的大型真菌資源分類及利用研究團隊發現大批新物種,為青藏高原的生態科學領域注入全新活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
就像寄生蟲危害人體一樣,寄生植物也會讓作物遭殃,破壞糧食生產。據《細胞》雜志12日報道,中國科學家在高粱中發現兩個關鍵基因,它們可像“開關”一樣控制高粱的抗寄生能力。“關閉”這兩個基因后,高粱抵抗寄生......
一項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認為,當人類一起工作時,他們可以取得偉大的成就;但是如果不會說話,人類并不一定比螞蟻聰明。長角立毛蟻和人類都能想出如何協同工作,使一個笨重的物體穿過一系列障礙物。......
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教授唐明團隊同合作者,研究揭示了叢枝菌根真菌異形根孢囊霉通過調控菌根氮轉運途徑關鍵基因RiCPSI和RiCARI,增強宿主植物養分供給和抗氧化作用,提高耐旱性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分類與多樣性研究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真菌異養植物與菌根真菌的共生關系。相關成果發表于《功能生態學》(FunctionalEcology)。植物......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真菌“生物混合機器人”。圖片來源:美國康奈爾大學科技日報北京9月1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由真菌和計算機組成的“生物混合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將真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