钚生產工作十分困難。所有人都想當然地以為它就在那里,并一直在那里。生活要比這更復雜一些。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一個“輻射室”,钚就在這里被制備。圖片來源:Alexandra Witze
Ken Wilson透過一扇黃色玻璃窗,凝視著另一邊的雜亂瓶子和化學設備。在這樣一個“輻射室”工作是Wilson的日常職責,他是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頂尖的原子能技術工程師。通過機械臂,他開始抓起這些瓶子,打開瓶蓋,并將液體倒入另一個容器。
最終,Wilson會將這些液體倒入一種深棕色液體中。這種液體就是钚-238濃縮液:一種高放射性同位素,Wilson在做的就是對它進行提純。而钚-238的終極目標是宇宙深處,其衰變產生的熱量將為美國宇航局(NASA)的空間項目提供能量,例如未來的火星探測器和計劃前往太陽系外的宇宙飛船等。
這批钚-238將讓NASA如釋重負,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擔憂這種物質將要耗盡。自然界中不存在這種同位素,因此它必須在原子反應堆中制造。但1988年美國的主要供給源關閉,能源部(DOE)旗下的南卡羅來納州薩瓦那河工廠停止生產钚-238,作為逐步淘汰核武器計劃的一部分。4年之后,DOE開始從俄羅斯采購少量的钚-238,但采購活動最后也停止了。
結果是,NASA目前只有35公斤的钚-238,無法滿足火星項目的需要。在2013年年底,情況更糟,當時的預算緊縮致使NASA取消了一個開發放射性同位素能源的項目。
這也是Wilson在橡樹嶺進行提純工作的原因。從去年開始,NASA每年支付給DOE 5000萬美元恢復其長期失速的钚-238制作能力。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钚生產工作十分困難。所有人都想當然地以為它就在那里,并一直在那里。生活要比這更復雜一些。”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行星學家Ralph McNutt說。他正在參與NASA內部開發用于空間項目的原子能源的研究。
首臺放射性同位素動力設備出現于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美蘇空間項目中。從1961年發射的海軍導航衛星到2011年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美國在27個空間項目中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動力設備。
所有這些設備都遵循著相同的基本原理:隨著同位素的衰變,放射性會加熱兩種金屬或半導體的結合點。多虧熱電效應——這會產生電流,飛行器能夠用來為設備提供能源,或將能量儲存在電池里。更小的放射性同位素設備也能讓探針在寒冷的宇宙中保持溫度。
之所以選擇钚-238,部分原因是每克物質能產生大量的能量,另外也更安全:它只釋放出相對容易防護的α粒子。
目前,NASA更傾向于設計一個核動力源——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MMRTG),在任務開始時能使用4.8千克二氧化钚產生2000瓦熱量和110瓦電能。钚-238的半衰期是87.7年,能在數十年里產生能量,但產出會隨著時間而減少。
擁有35千克二氧化钚的NASA似乎有能力發展核動力航天器。但這些儲備時間已久,目前能滿足NASA不到一半的能量需求。考慮到進化中的行星項目時間周期較長,并且保證钚的持續供應存在挑戰,該機構遠沒有目前表現得這樣走運。
NASA將使用約5公斤二氧化钚作為計劃2020年發射的新火星探測器的“發電機”。而未來的太陽系外任務將需要更多的“發電機”。
與DOE的新合約將首次為NASA提供穩定的钚-238供給。DOE的目標是,到2021年,每年生產1.5千克二氧化钚,這些氧化物能轉化為1.1千克钚-238。該局行星科學部門副主任David Schurr表示,這樣一來,NASA將有足夠燃料在10年里維持兩個任務。“在未來20年可預見項目上,我們可能會更好。”他說。
钚-238新生產線在愛達荷國家實驗室啟動,該實驗室主要從核反應堆乏燃料中提取同位素镎-237。然后,這些镎被送往橡樹嶺。在阿巴拉契亞山區的一個秋日的早上,橡樹開始換上紅色和橘黃色的外衣,這讓人們很容易忘記這里曾輝煌的原子能歷史。但不會太久,穿過老舊鈾濃縮工廠和廢棄警戒塔的通往實驗室的路又會“熱鬧起來”。
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園區里,镎-237將先被加壓制成橡皮大小和形狀的小球。這些球然后被一個接一個滑入一根長鋁管中,并運送到該實驗室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建筑:高通量同位素反應堆。
輻射管理者Chris Bryan望著一個看起來像室內游泳池的東西,展示著一個微型化的反應堆堆芯組合的物理模型。它被安裝在一個直徑2.4米、鑲有許多小孔的鈹圓筒上。在反應堆運行前,Bryan將把裝滿镎的鋁管插到這些小洞中,以便其與堆芯充分接觸。Bryan 解釋道,“我們正試著將盡可能多的镎擠入一個有限的體積內”。
一旦這些管子處在適當的位置上,Bryan將把整個裝置放入游泳池,這些水將充當防輻射屏障,然后打開反應堆25天。在這段時間里,大量中子轟擊镎-237,結果產生能迅速衰變成钚-238的镎-238。
這一過程一旦完成,這些管子將被移走,工作人員會使用添加了保護裝置的軌道推車將它們放到隔壁房間。這里,Wilson和同事透過黃色玻璃監視著機械臂的運作。他們的工作是利用硝酸溶解被輻射的小球,然后將钚提取并濃縮成氧化物粉末,最終它們會被裝進防護桶。
終于,防輻射卡車會將這些桶運到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在這里,這些氧化物將被壓成燃料芯塊。
當然,這一精心設計的過程還有許多其他階段。首先,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反應堆沒有足夠的空間轉化所有的镎-237。镎小球在這里被制作好后,一部分將被運往愛達荷實驗室,其改進型試驗反應堆將完成一些照射工作。
現在主要工作仍在橡樹嶺。化學工程師Robert Wham負責規劃如何安全地進行兩個試驗批次,以便每年生產1.5千克二氧化钚。“這里的人之前沒有使用過镎,我們幾乎是從零開始。”他說。
NASA也在尋找方法,以便從現有的钚中提取更多能量。其噴氣推進實驗室材料工程師Jean-Pierre Fleurial領導的研究小組正試圖建造熱電偶——該設備能從钚的放射性衰變中發電。通過將目前用于熱電偶的鉛基材料更換為鈷—銻材料,Fleurial小組在放射開始時獲得的能量將至少多25%。
直到去年,NASA還致力于開發空間斯特林發動機,該設備利用1/4的钚就能產生與MMRTG相同的能量。斯特林變流器有時類似高科技蒸汽機:钚衰變產生的熱量驅動氦氣膨脹,反過來推動活塞發電。一個土衛六項目曾計劃使用斯特林技術,但由于經費限制,NASA于2013年11月取消了該計劃。
這一決定引來了馬里蘭大學的Jessica Sunshine等行星學家的指責。例如,NASA最近提出的項目建議書——低成本“發現”級宇宙飛船,甚至不允許使用超過加熱設備的最低限度的放射性同位素。
盡管NASA決定取消斯特林項目,但一個小規模研究計劃依然在繼續。格倫研究中心放射性同位素動力系統項目負責人John Hamley及其同事目前正繼續研究不同構造的12種斯特林變流器。該項目已經進行了10年,以便證實活塞能長時間地可靠工作,以滿足長期空間任務的需求。
如果NASA需要钚為人類空間探索提供能量,所有的這些努力還不夠。該機構目前正計劃將宇航員送上小行星或更遠的深空,這需要的能量將比少量钚-238產生的能量大得多。Schurr表示,如果一個行星項目可能需要300~900瓦能量,人類深空探索則需要更大的飛船,同樣也需要數萬瓦的能量。明年年初將發布的一份NASA內部報告估計了空間核動力的需求,它指出,可能需要一個類似于裂變反應堆的自持能量源。
再回到橡樹嶺,Wham還在考慮如何制備更多的钚。如果需要,他說自己將使用更多的輻射室,制作更多的钚。“如果他們來找我們,想要更多的產品,我們知道怎么做。”他說。
最近,幾家知名生物科技公司發布了一系列新產品,這些產品在基因組學和臨床實驗室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ThermoFisherScientific)發布了KingFisherApexDx......
以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和持續創新能力,是無錫市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固重要一環。昨從市科技局獲悉,2023年度無錫市重點實驗室建設名單正式發布,32家重點實驗室進入建設序列。這是無錫市首次組織市級重點實驗......
近日,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檢中心”)與深圳光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啟技術”)在天津簽署合作協議,雙方成立超材料電磁調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緊縮場聯合創新實驗......
新的佛羅里達州法律正在阻撓佛羅里達公立大學的教師們想要聘請中國研究生和博士后來參與他們的實驗室工作。InMay,FloridaGovernorRonDeSantis(R)signedbillsrest......
近日,超材料電磁調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緊縮場聯合創新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揭牌并落戶深圳。這個全新實驗室是我國首個開展汽車整車天線OTA性能緊縮場測試的實驗室。隨著無線通信技術......
近日,根據《泉州市院士工作站暨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建設管理規定》(泉委人才[2023]4號)要求,經泉州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專題會議研究,同意認定泉州華廈眼科(301267)醫院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管理......
如今在實驗室建設的領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實驗室通風系統的重要性。作為整個規劃設計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系統之一,實驗室通風工程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到實驗室環境、實驗人員的身體健康以及實驗設備的運行維......
9日,首屆本科高校實驗室安全技能大賽在福建醫科大學舉辦,來自全省29所本科高校的49支參賽隊伍、近200人參賽。大賽圍繞“領會安全管理規范提升安全操作技能”主題,分為涉化類實驗室、非涉化類實驗室兩個賽......
12月7日,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下稱錦屏大設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備實驗條件。這標志著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正式投入科學運行。首批來自清華大學、生態環......
12月7日,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下稱錦屏大設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備實驗條件。這標志著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正式投入科學運行。首批來自清華大學、生態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