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6 歲,牧羊人。 主訴:左手背膿皰伴瘙癢 7d。 現病史:患者 7d 前接觸家羊后自覺左手背瘙癢,搔抓后出現一紅色小丘疹,未予重視。 反復抓撓后丘疹漸增 大,并出現水皰樣皮疹,且增多至 4 個,呈線狀排列,伴瘙癢。 患者發病以來無發熱,局部淋巴結無增大。 體格檢查:系統檢查無明顯異常。 皮膚科檢查:左手背部可見 4 個線狀排列的豌豆大半球形膿皰,皰頂較扁平,表面破潰,中央有臍凹和黃白 色痂,痂周繞有灰白色暈,外有紅暈,邊界清楚,質地稍硬(圖 1A、B)。 皮膚鏡檢查:皮損中央潰瘍,可見黑褐色點,黃白色無結構區,周邊可見紅暈及點狀血管(圖 2A、B)。 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表皮增生,部分表皮可見壞死,表皮細胞內水腫,胞質空泡化,可見表皮內多房性水皰, 胞質內可見噬伊紅包涵體;真皮水腫,真皮淺層炎性細胞浸潤,可見血管增生和擴張(圖 3A、B)。 診斷:羊痘。 囑患者避免接觸家羊,隨訪觀察,6 周后痊愈。 簡介:羊痘又稱傳染性膿皰性皮炎,由羊痘病毒感染所致,具有高度傳染性[1]。 此病毒主要侵犯綿羊和山羊, 可交叉感染駱駝等其他動物[2]。 羊痘病毒耐寒、耐干燥,可在環境中存活數月至數年[3],人類一般通過接觸病羊及 被病羊污染的物品如圍欄、飼養槽等獲得感染,牧羊人、屠宰工人等均是高風險人群,人與人間傳染罕有報道。 本 病好發于手背,偶見于面部、腋窩、臀部等手易接觸部位[1],潛伏期一般為五六天,初起為紅色小丘疹,漸發展為膿 皰或水皰,可見臍凹并結痂,痂周有特征性的灰白色或紫色暈,4~8 周自愈,無瘢痕形成[1,4]。 可合并發熱、繼發性細 菌感染、多形紅斑等。 本病可根據明確的病羊接觸史以及典型的皮損特征做出診斷。 近年來,皮膚鏡的應用為臨床皮膚病的診斷提供方向,尤其為早期初步診斷創造條件。 回顧關于羊痘的皮膚 鏡表現相關文獻,顯示典型的皮膚鏡下表現[5]:境界清楚的結節,皮損中央為紅斑區,可見潰瘍、黃痂、棕黑色小 點,紅斑區外周為白色無結構區,可見灰白條紋、點狀血管、發卡樣血管分布。 一項研究[6]觀察 26 例羊痘皮損的皮 膚鏡下表現,認為皮膚鏡是診斷羊痘的有效工具,觀察結果分為非血管結構、血管結構,其中非血管結構包括潰 瘍、黃白環、痂、灰白條紋、中央黃白色區域、藍灰色無結構區、橘黃條紋、黃白球,而血管結構包括紅斑、黑點、點 狀血管、逗號血管、多形性血管、小球樣血管、發卡樣血管、紅白球。 除此之外,皮膚鏡也為晚期羊痘的診斷提供依 據[7]:皮損中央部分區域可見白色背景下線性排列的乳白色、紅色球狀結構,皮損外周具有非線性排列腔隙和乳 白色紅色小球。 同時,皮膚鏡可作為鑒別其他疾病的工具,化膿性肉芽腫顯示色素網絡缺乏,;膿皮病表現為境界 清楚的藍紫色深潰瘍;角化棘皮瘤皮膚鏡下中央為角化物,外周可見白色無結構區。 本病例的皮膚鏡下表現為中 央潰瘍,可見黑褐色點,黃白色無結構區,周邊可見紅暈及點狀血管,符合羊痘皮膚鏡下經典表現,最終經組織病 理學檢查證實。 本病具有自限性,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無需治療,繼發感染者需使用抗生素,冷凍、電灼術、手術切除均有效。 本病目前為止無有效疫苗,研究認為可能因病毒免疫逃逸致使疫苗有效期為 4~6 個月[1];可通過戴手套、接觸 可疑物品后用溫水或肥皂水沖洗 20s 預防病毒感染。 本病系職業性皮膚病,
要引起重視,可疑患者可借助皮膚鏡 觀察典型皮損做初篩。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