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1-12 22:39 原文鏈接: 結節性硬化的診斷及相關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手術治療2

    本組患者中,只有1例為幼兒,其余患者均為學齡期兒童甚至成人。主要原因與此類患者更多的仍在兒科醫生指導下進行抗癲癇藥物、生酮飲食、免疫抑制劑治療,早期神經外科醫生介入機會不多有關。結節性硬化患者頭部MRI檢查可見顱內皮層及皮層下、室管膜下異常信號。表現為長T1及長T2異常信號影,FLAIR呈高信號,增強掃描無強化,局部腦回可略顯肥厚,結節周邊皮層灰白質交界較模糊。有些患者可合并有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型細胞瘤。部分患者頭部CT可見鈣化灶。而PET檢查則提示與結節病灶一致或稍擴大的低代謝區。

     

    結節性硬化患者的腦電圖表現多樣。可為一側大腦半球局限性癇樣放電或多發局灶性癇樣放電;還可以表現為全面性棘-慢復合波;如合并有嬰兒痙攣癥的患者,甚至出現高幅失律表現。本組大部分患者的腦電圖表現可以提示一定的定側和定位信息,對于手術適應證的嚴格把控、改善預后提供了基礎。結節硬化的治療,由于目的不同,采用的方式不一。

     

    針對結節性硬化合并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的治療主要有:抗癲癇藥物治療、生酮飲食治療、迷走神經刺激術治療及手術治療。氨己烯酸可以考慮作為治療嬰兒痙攣癥的一線藥物,其可以使95%以上的嬰兒痙攣癥發作停止;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作為二線藥物。有研究報道,經過半年的生酮飲食治療,超過90%的患者癲癇發作減少50%;用mTOR抑制劑治療則使61%的患者癲癇發作減少超過25%。本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曾行生酮飲食治療,2例患者用西可莫司治療,但效果均不理想。而對于不適合手術治療的患者采取迷走神經刺激術,往往是一種選擇,雖然其癲癇無發作(完全控制)率只有4%,但70%的患者癲癇發作率可以減少50%以上。

     

    而在手術治療方面,由于顱內往往有多個結節病灶,皮層及皮層下、室管膜下均可累及,明確具體致癇灶是一個巨大挑戰。必須指出的是,雖然結節性硬化患者顱內結節較多,但并不是每一個結節都有內源性致癇性。在上世紀90年代,電極植入技術作為確定致癇灶的金標準被確定下來。如果經評價電極植入的風險不高,患者經濟狀況允許,可疑致癇灶位于功能區需進行功能Mapping,則電極植入后再手術應該是首選的治療策略。但是,由于相應的手術風險和較大花費,所有患者均行電極植入后再行致癇灶切除手術治療并不現實。

     

    術中皮層電極監測下剪裁式切除癇樣放電區,作為上世紀90年代前的標準,其核心是對刺激區的切除有可能是一種擴大化的切除,雖然有一些缺點,如麻醉藥物的干擾,甚至誤導致癇灶的范圍,但是在麻醉科醫生的良好配合及手術患者的合理選擇的情況下,效果還是不錯的。本研究有7例患者因經濟較困難,不能進行電極植入手術,但是在術中皮層電極監測下進行手術,其中6例患者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無創性檢查已有明確的腦區指向性,且相應腦區位于非功能區,因該腦區的結節位于大腦凸面,能夠很好覆蓋皮層電極進行術中監測,故這種手術策略效果不錯。原則上,電極植入后明確致癇灶范圍再進行手術切除的療效,應該優于術中皮層電極監測下切除手術的療效。既往有基于電極植入后的研究證實,結節病灶是有致癇性的。也有研究認為其致癇性位于結節病灶周圍;還有研究認為結節病灶及其周邊都有明確致癇性。

     

    本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行SEEG監測,也證實致癇灶均大于皮層結節范圍。因此在手術前,必須進行仔細的術前評估,包括詳細的影像學檢查、視頻腦電圖檢查、癥狀學分析,必要時應進一步行侵入性電極腦電圖檢查(圖7)。

     1601426103646638.png

    首先,在手術時機選擇上,如結節性硬化導致的癲癇明確為藥物難治性癲癇,應早期考慮外科手術干預,往往越早手術預后越好。有研究報道,在6歲以前進行手術的一組患者中,預后為EngleⅠ級和EngleⅡ級的比率達到86%,其中完全無發作者達到60%。而年齡20個月內的患者通過手術治療預后為EngleⅠ級者達77%,EngleⅡ級者23%。如需進行侵入性電極檢查,全面性發作或者雙側大腦半球可能有多個致癇灶者是禁忌證。而在另一項回顧性分析中,181例入組患者中,術后EngleⅠ級者為56%,EngleⅡ級者為13%。

     

    也有文獻報道,術后1年隨訪時EngleⅠ級者為65%,2年隨訪時EngleⅠ級者為50%。在手術療效的預測因素上,單變量分析顯示,起病更早、更大結節、切除范圍大于結節是預后好的預測因素;而多變量分析顯示,僅有切除范圍大于結節甚至達到腦葉切除是預后好的預測因素。

     

    另外,無全面性發作表現,沒有或輕微發育延遲,局灶性頭皮腦電圖異常及頭皮腦電圖異常和MRI結構性損害一致,往往也預示術后效果好;而出現強直發作、智能障礙、多灶性PET低代謝區則預示著預后可能不良。本研究患者中,術后EngleⅢ級的患者術前腦電圖顯示多灶可能,而且出現痙攣發作;而其他療效好的患者,腦電圖顯示局灶性致癇灶可能,無論是否進行電極植入SEEG監測,切除范圍一般都是跨腦葉甚至是多腦葉切除,與文獻報道的一致。

     

    總之,結節性硬化可以引起藥物難治性癲癇、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疾病,嚴重損害兒童及青少年的神經系統功能。其雖然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而且往往有顱內多處病灶;但選擇合適的病例,積極進行手術治療,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手術效果,甚至達到術后癲癇無發作,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非常有幫助。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