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1-12 22:39 原文鏈接: 結節性硬化的診斷及相關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手術治療1

    結節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是一種累及多個系統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在中樞神經系統可引起難治性癲癇和神經認知功能損害,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癲癇中心2015年4月—2018年7月手術治療10例結節性硬化合并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患者。本研究對這1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復習相關文獻;以探討結節性硬化的臨床特點、診斷及對相關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手術治療方式和預后。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齡2.5~29歲,平均12歲;病程1~23年,平均6年8個月。均經正規抗癲癇藥物治療,2例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劑(西可莫司)治療,1例患者加用生酮飲食治療,效果均不佳。

     

    1.2臨床表現

     

    均表現為多系統異常改變。其中中樞神經系統及皮膚損害表現者7例,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及腎臟損害者1例,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及心臟損害者1例,中樞神經系統、皮膚、腎臟及心臟均損害者1例。累及中樞神經系統者均表現為藥物難治性癲癇,出現多種發作形式。

     

    1.3腦電圖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視頻腦電圖檢查捕捉到3次以上的慣常發作。對需進行立體腦電圖電極植入的患者,還要在電極植入后捕捉更多次慣常發作,以利定位。腦電圖表現為一側大腦半球局灶性或多灶性棘-慢波,也可表現為雙側大腦半球多灶性棘-慢波,甚至全面性棘-慢波。

     

    1.4影像學檢查

     

    10例患者均行頭顱MRI平掃加增強掃描。頭顱MRI表現為,雙側皮層及皮層下、室管膜下長T1、長T2的不規則結節狀異常信號灶,T2FAIR可見局灶高信號;增強掃描無強化,局部腦回可略顯肥厚,結節周邊皮層灰白質交界較模糊。頭部CT示,7例患者腦部有不同數量鈣化灶,3例患者無鈣化表現。10例患者均行18F-FGDPET檢查,均顯示較病灶范圍稍擴大的低代謝區。

     

    1.5基因檢查

     

    1例患者基因檢查為TSC2基因突變,其余患者均未行基因檢查。1.6手術治療及預后7例患者在無創Ⅰ期評估后,行術中皮層電極監測下病灶加致癇灶切除術;3例患者通過SEEG監測明確致癇灶范圍后,再行開顱病灶加致癇灶切除手術。術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神經功能障礙、顱內感染、血腫等手術并發癥;均常規服用抗癲癇藥物。經過3個月~3.5年的隨訪,癲癇控制的效果,9例患者達到EngleⅠ級,1例患者為EngleⅢ級。

     

    2.討論

     

    結節性硬化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于1862年首次被報道。結節性硬化可以累及多個臟器,引起多系統功能損害,如:皮膚、大腦、腎臟、肺、心臟等。有超過90%的患者會出現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最早在1880年就有報道;其主要表現為皮層及皮層下結節、室管膜下結節、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型細胞瘤等。結節性硬化的發病率為6.8/100000~12.4/100000,而在新生兒中的發病率則達到17.2/100000,沒有性別及種族的差異。

     

    結節性硬化的病因考慮為9號染色體上的TSC1基因,或16號染色體上的TSC2基因突變所引起;而這兩個基因分別編碼不同的蛋白合成,從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表型。相對來說,TSC2基因突變有著更為嚴重的后果,如早期出現癲癇,更為嚴重的智能障礙,更容易出現結節病變。由于結節性硬化個體之間的臨床表現差異巨大,診斷有一定挑戰性。

     

    2012年在美國華盛頓,由來自14個國家的79名專家制定了結節性硬化診斷的專家共識。(1)基因診斷標準:正常組織DNA檢查確定有TSC1或TSC2基因突變即可確診結節性硬化;必須注意的是10%~25%的結節性硬化患者通過常規基因檢查不能確證;因此,結果正常不能排除診斷。(2)臨床診斷標準:主要特征:①3個或3個以上直徑大于5mm的色素脫失斑(圖1);②3個或3個以上的血管纖維瘤(圖2)或額部纖維結節;③2個或2個以上指甲周圍纖維瘤(圖3);④鯊革斑;⑤視網膜多發錯構瘤;⑥皮質發育不良(圖4);⑦室管膜下小瘤(圖5);⑧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型細胞瘤;⑨心臟橫紋肌瘤;⑩淋巴管平滑肌增多癥;瑏瑡2個或2個以上的血管肌脂瘤;次要特征:①皮膚“斑駁樣”改變;②3個或3個以上的牙釉質小凹;③2個或2個以上的口腔纖維瘤(圖6);④視網膜色素脫失斑;⑤腎多發囊腫;⑥非腎性錯構瘤。有2個主要特征或一個主要特征加兩個次要特征可確診;具備1個主要特征或兩個及以上次要特征則疑似。

     1601426032961042.png

    結節性硬化累及中樞神經系統時,80%~90%的患者會表現為癲癇發作,50%的患者出現認知功能損害,超過40%的患者出現孤獨癥表現。而且這種癲癇發作往往是進展性的,大約2/3的患者在1歲以內發病,其中1/3的患者表現為嬰兒痙攣癥,60%的患者為藥物難治性癲癇。相應的,如果癲癇發作控制不理想,會出現明顯的認知功能損害及心理疾病。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