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病例3   臨床資料:男,34歲,因“L4~5經皮內鏡術后2年,雙臀部及右下肢疼痛6個月”入院。入院前2年患者因久站、久坐后左小腿外側疼痛麻木,在我院診斷L4~5椎間盤突出癥,并行PELDL4~5髓核摘除術。入院前6個月患者出現雙臀部及右小腿內側疼痛、麻木,行走后加重,平臥休息可緩解。查體:下腰部輕微壓叩痛,腰椎活動無明顯受限,右小腿前內側皮膚淺感覺輕度減退,右股四頭肌肌力IV級,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右膝反射稍減弱(+)。VAS評分:腰部3分,右臀部7分,左臀5分,右下肢7分。CT及MRI影像學檢查提示:L3、L4椎體下緣后1/2至1/3可見類圓形或分葉狀骨質缺損區,大小不一,與同層面椎間盤等密度,邊緣清楚,有厚薄不一的骨質硬化帶,缺損區后方骨塊突入椎管內。


    診斷:(1)L3~4椎間盤突出癥伴PRAS;(2)L4~5椎間盤突出伴PRAS內鏡術后。


    病情分析:患者第一次發病左小腿外側癥狀為左側L5神經根受壓導致。致壓物為軟性的髓核突出。手術采用經左側PETDL4~5椎間盤髓核摘除、神經根松解、纖維環成形術,手術以摘除軟性椎間盤突出解除左側L5神經根壓迫為主。術后左下肢小腿外側疼痛麻木緩解。第二次發病右小腿內側癥狀為L4神經根受壓導致,受壓節段L3~4,位于側方椎管1、2區。致壓因素:突出髓核組織。致壓物靠近L3~4節段左側,累及左側,1、2區和上位節段4區側隱窩。從癥狀側(右側)減壓到對側困難較大,故采用雙側減壓。影像學上L4~5椎間盤突出并伴有椎體后緣離斷,但不參與致病,骨化<50%椎管前后徑,可不予處理。


    手術方案:手術采用雙側PETDL3~4椎間孔成形、椎管減壓、椎間盤髓核摘除、神經根松解、纖維環成形、骨化切除。右側主要通過2次成形對1、2區進行減壓,解除右側L4神經根壓迫,緩解癥狀。左側通過2次成形對1、2區和上位節段4區側隱窩進行減壓,并對中央椎管區域的骨化組織進行磨除,徹底減壓,防止遠期骨化進展。


    手術效果:術后臀部疼痛及右下肢疼痛明顯緩解。術后CT示:L3椎體后緣離斷骨化組織徹底去除。術后MRI示:L3~4節段椎管狹窄徹底減壓。術后6個月VAS評分:腰痛2分,雙側臀部1分,右下肢1分(圖4)。



    討論


    椎管內骨化切除與否以及是否需要徹底切除    對于骨化類疾病是否需要切除,如切除是否需要徹底切除,尚存在一定爭議。筆者認為應從占位骨化是否參與致病,切除的難易和風險來考慮是否予以切除。具體要根據骨化的節段、位置、大小、范圍以及骨化成熟程度進行綜合考量。對于雙節段骨化伴狹窄,需明確責任節段,確定骨化結構是否參與致病。占位骨化如果明確參與致病,且切除的難度和風險不大時務必予以切除。如位于中央椎管的骨化結構不參與致病,且不大時(骨化未達到關節突關節面水平或骨化結構前后徑<50%椎管前后徑)可不切除,在技術條件允許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能切的盡量切除。不能明確是否參與致病時,無論大小,應盡可能切除。倘若骨化結構≥50%或骨化超過關節骨關節面水平,即使未出現相關癥狀,考慮到骨化類疾病存在持續進展的風險,僅僅對受累神經根周圍的側隱窩區進行有限減壓,不對骨化組織進行徹底清除,后期骨化可能進展,壓迫加重甚至出現馬尾神經損害,彼時再處理將更困難,手術效果也會更差,所以筆者采用能切除盡量切除的原則。若骨化結構占位≥50%,并伴有馬尾神經損傷表現,建議慎用全脊柱內鏡手術。因此筆者對病例1患者L4~5節段骨化組織完全清除,L5~S1進行中央椎管區參與致病的右側骨化組織切除,使硬膜囊壓迫解除,左側側隱窩(1區)殘留少部分骨化結構。后期如出現癥狀,可行經皮內鏡下經左側椎板間入路L5~S1節段手術減壓,手術難度將大大降低。病例2患者L3~4、L4~5雙節段狹窄骨化均參與致病,因此筆者選擇了L4~5髓核摘除,L3~4骨化徹底切除減壓。病例3患者二次發病時僅L3~4節段參與致病,因此選擇了L3~4節段的減壓以及骨化切除。


    PETD還是PEID的選擇    兩種術式的優缺點和適應證存在一些爭議。一些學者認為PEID可以充分切除關節突、關節囊、黃韌帶,解除關節囊及椎間盤來源的壓迫,可對1、2、3、4區進行有效減壓,并可直接對中央型椎管狹窄進行減壓。但PEID為減壓側隱窩需進行切除較多關節突關節,在L5~S1節段,對1、3區減壓時需磨除較多的骨性結構,且有損傷神經根的風險。一些學者認為PETD無法對椎弓根水平的側隱窩進行有效減壓,更不能對中央椎管進行減壓。隨著椎間孔成形技術的進步,不切除椎弓根的情況下,通過椎間孔入路可以顯露1、2區及上一節段的5區,對于3、4區減壓比較困難。PETD神經根損傷的發生率較低,而且經椎間孔入路未破壞脊柱的穩定結構,因為僅切除上關節突前內側1/3和部分下關節突前方骨質,可較少術后節段性失穩的發生。對于如何選擇PETD或PEID,筆者認為需綜合病變節段、骨化位置、大小和范圍等因素進行判斷。中央椎管區域骨化:在L5~S1節段因髂脊阻擋PETD顯露困難,PEID更有優勢,骨化前后徑≥50%,不適合行PETD,但如合并馬尾神經癥狀,行PEID也需警惕加重神經損傷。L4~5節段,骨化前后徑<50%,PETD和PEID均可有效切除骨化組織,PETD可保留更多的正常骨性結構,更有優勢;骨化前后徑≥50%,骨化后方邊界高出關節突關節面,不適合行PETD,PEID相對具有優勢,但需警惕神經損傷風險。L3~4以上的上腰椎節段,PETD適應證同L4~5節段,PEID神經損傷風險增加,需謹慎操作。側隱窩區域骨化:PETD適合任何節段5區狹窄的處理,L5~S1節段PETD可對1、2、4區進行顯露但較困難;L4~5節段顯露1、2、4區PETD具有優勢,3區不能充分顯露。PEID顯露L5~S1的1、2區具有優勢,3、4區需去除較多關節突骨性結構;節段越往上,神經損傷風險越大,除非固定融合時切除關節突關節,否則PEID不能顯露到5區,此時也可對3、4區進行充分顯露(表2)。



    切除骨化組織及減壓技巧    對于累及1區、2區和上位節段4區的側方椎管狹窄,筆者采用PETD以目標椎間孔上關節突尖為穿刺靶點,依次對上關節突尖部、上關節突腹側及上關節突基底進行2次成形,完成對側隱窩1區和上節段4區背側、2區背外側的減壓。4區的減壓有一定難度,需先對上關節突尖部頭側的峽部區域進行成形減壓,為下一步對硬膜囊腹側的骨化組織清除創造一定的位移空間,避免因推擠硬膜囊造成神經損傷。切除骨化組織時需尋找到骨化組織邊界,即正常椎體后緣上下兩端與隆起骨化組織形成的“斜坡”邊緣,在充分止血和保護硬膜的前提下對骨化組織進行切除,務必把斜坡清理干凈,以免形成錐狀凸起對硬膜囊造成損傷。理想的減壓范圍應是凸起最頂點到邊緣8~10mm(2個磨鉆球頭直徑以上)。病例1在對L5~S1骨化切除時,切除范圍達到2個磨鉆球頭直徑(約8mm),基本達到骨化邊緣。磨鉆和環鋸均可對骨化組織進行有效切除,環鋸可以進行較大直徑的柱狀切除,更高效,但神經損傷的風險較大。磨鉆可以精確地控制磨除的部位和程度,更安全,但效率相對環鋸較低。筆者建議對峽部、上關節突尖腹側減壓時可用環鋸進行二次成形,為保護硬膜囊,環鋸不必完全整塊切下,可預留少量骨組織,通過撬撥整塊取出。中央椎管區域硬膜囊腹側骨化組織需要推擠硬膜囊進行切除減壓,建議使用磨鉆進行逐步磨除,“以時間換空間”。PETD經中央椎管區減壓到對側時,減壓達對側神經根即應停止,繼續向對側神經根外側減壓可造成硬膜囊過度牽張而損傷神經。


    綜上所述,經皮脊柱內鏡手術是治療雙節段LSS合并骨化類疾患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