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發現
1665年,英國人胡克(Hooke)利用自己設計的顯微鏡第一次觀察到了細胞。
細胞理論的提出
1838年,施萊登(Schleiden)發表“植物發生論”,認為無論怎樣復雜的植物都由細胞構成。
1839年,施旺(Schwann)發表 “關于動植物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提出“細胞學說”(Cell Theory) 。之后,德國科學家魏爾肖(Virchow)補充了細胞學說,認為所有的細胞都來自于已有的細胞分裂。細胞學說的建立揭示了生物界的統一性和生命的共同起源,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細胞與組織培養
1902, Haberlandt,植物細胞全能學說。
1907, Harrison, 蛙胚神經細胞突起,無菌操作技術。
1912, Carrel,雞胚心肌組織塊長期傳代培養。
1940, Earle, 首創單個細胞克隆培養,建立小鼠結締組織
L細胞系,并在1951年開發了人工培養液。
細胞融合
1975,Cesar Milstein與Geoger Kohler合作,羊紅細胞免疫過的小鼠脾細胞與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得到既能體外無限繁殖又能產生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細胞。
胚胎工程
1978年,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采用胚胎工程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
轉基因生物
1983年Palmiter和Brins ter將大鼠生長激素基因轉入小鼠,生產出生長速度極快的碩鼠。
1987年Gordon獲得分泌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因子tPA的轉基因小鼠。
細胞核移植
1938年, 德國胚胎學家Spemann提出胚胎細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可發育為新胚胎。
1997年, “多莉”羊的誕生標志著哺乳動物的體細胞核克隆時代到來。
12月4日,時值孟冬,華中農業大學柑橘細胞工程育種試驗園掛滿紅彤彤、黃燦燦、金閃閃的橘柑橙柚。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的專家們一行走進試驗園觀摩交流。“華柚2號”......
微生物具備強大而多樣的生化反應網絡,隨著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其有望成為利用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生產各類高附加值產品的“細胞微工廠”。如何讓微生物這一“細胞微工廠”變得更加高效?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代......
合成和編輯DNA技術的進步已經使得成本下降,同時帶來更高的精確性,幫助生物學家從零開始或重新設計微生物基因組。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人類染色體。圖片來源:科學圖片圖書館在典型的實驗室條件下,大腸桿菌菌株J......
我國作為養殖大國,長期重視動物遺傳育種科技創新。在科技部門長期支持的基礎上,“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專門設置了動物分子與細胞工程育種技術主題。截止2015年底,2011年和2012年分批啟......
目錄實驗室安全守則3實驗操作須知5實驗一培養基母液的制備8實驗二培養基的配制與滅菌12實驗三培養材料滅菌和接種16實驗四愈傷組織的誘導與增殖19實驗五愈傷組織的分化21實驗六植物細胞懸浮培養與同步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