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形狀改變有球形紅細胞、橢圓形紅細胞、靶形細胞、口形紅細胞、鐮形紅細胞、棘紅細胞、裂紅細胞、緡錢狀紅細胞和有核紅細胞。
(1)球形紅細胞:細胞中央著色深、體積小、直徑與厚度比小于2.4:1(正常值3.4:1),球形紅細胞氣體交換功能較正常紅細胞為弱,且容易導致破壞、溶解。見于遺傳性和獲得性球形細胞增多癥(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直接理化損傷如燒傷等)和小兒。
(2)橢圓形紅細胞:細胞呈橢圓形、桿形、兩端鈍圓、長軸增大,短軸縮短、長是寬的3~4倍,長徑為12.5μm,橫徑為2.5μm,其紅細胞生存時間一般正常也可縮短,血紅蛋白正常,與遺傳性細胞膜異常基因有關,細胞成熟后呈橢圓形,置于高滲、等滲、低滲、正常血清內,其橢圓形保持不變。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可達25%~75%)、大細胞性貧血(可達25%)、缺鐵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巨幼細胞貧血、鐮形細胞性貧血、正常人(約占1%,不超過15%)。
(3)靶形細胞:細胞中央染色較深,外圍為蒼白區域,而邊緣又深染,形如射擊之靶。有時,中央深染區呈細胞邊緣延伸的半島狀或柄狀。細胞直徑比正常大,但厚度變薄,由于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化學成分發生變異和鐵代謝異常所致,形成過程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溶解成鐮狀或弓形空白區,隨后弓形空白區兩端繼續彎曲延伸,形成環形透明帶,細胞生存時間約為正常細胞的一半或更短。見于各種低色素性貧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HbC病)、阻塞性黃疸、脾切除后。
(4)口形紅細胞:細胞中央有裂縫,中央淡染區呈扁平狀,似張開的口形或魚口,細胞有膜異常,Na+通透性增加,細胞膜變硬,使脆性增加,細胞生存時間縮短。見于口形紅細胞增多癥、小兒消化系統疾患引起的貧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貧血、肝病和正常人(<4%)。
(5)鐮形紅細胞:細胞呈鐮刀狀、線條狀或L、S、V形等,是含有異常血紅蛋白S(HbS)的紅細胞,在缺氧情況下,溶解度減低,形成長形或尖形結晶體,使細胞膜發生變形。檢查鐮形紅細胞時需加還原劑如偏亞硫酸鈉后觀察。見于鐮狀細胞貧血(HbS-S,HbS-C)、鐮狀細胞特性樣本(HbA-S)。
(6)棘紅細胞:細胞表面有針狀突起、間距不規則、長和寬不一。見于遺傳性或獲得性β-脂蛋白缺乏癥(高達70%~80%)、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癥。需與皺縮紅細胞(鋸齒狀紅細胞)鑒別,皺縮紅細胞邊緣呈鋸齒形、排列緊密、大小相等、外端較尖。
(7)裂紅細胞:為紅細胞碎片或不完整紅細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規則、呈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轉形等,是細胞通過阻塞的、管腔狹小的微血管所致。見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嚴重燒傷。正常人(<2%)。
(8)緡錢狀紅細胞:紅細胞互相連接如緡錢狀,是因為血漿中某些蛋白(纖維蛋白原、球蛋白)增高,使紅細胞正負電荷發生改變所致。
(9)有核紅細胞(幼稚紅細胞):除1周內嬰幼兒血涂片中可見少量有核紅細胞外,其他則為病理現象,包括:
①溶血性貧血:嚴重的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因紅細胞大量破壞、機體相對缺氧,使紅細胞生成素水平增高,骨髓紅系增生,網織紅細胞和部分幼稚紅細胞提前釋放人血,說明骨髓有良好的調節功能。
②造血系統惡性疾患或骨髓轉移性腫瘤:各種急、慢性白血病、紅白血病。由于骨髓充滿大量白血病細胞而使幼紅細胞提前釋放,或因髓外造血所致,有核紅細胞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紅白血病時可見更早階段幼稚紅細胞,并伴形態異常。
③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纖維化,血涂片可見有核紅細胞,來自髓外造血和纖維化的骨髓。
④脾切除后:骨髓中個別有核紅細胞能到達髓竇,當脾切除后,不能被脾臟扣留,從而進入外周血。
(10)其他:
①新月形紅細胞:紅細胞著色極淡、殘缺不全、體積大、狀如新月形、直徑約20μm,見于某些溶血性貧血(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②淚滴形紅細胞:紅細胞形如淚滴樣或梨狀,因細胞內含有Heinz小體或包涵體,或紅細胞膜被粘連而拉長所致。見于貧血、骨髓纖維化和正常人。
③紅細胞形態不整:出現不規則的奇異形狀,如豆狀、梨形、蝌蚪狀、麥粒狀、棍棒形等。見于某些感染、嚴重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記者7日從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獲悉,該院血液內科程臨釗、劉森泉團隊對紅細胞終末分化所需的營養成分進行系統性探索和優化,成功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化學成分明確的紅細胞誘導分化體系。這一成果為將......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微流控設備“脾臟芯片”,可模擬急性脾隔離現象。這種設備采用模擬內皮間縫隙的S芯片和模擬巨噬細胞的M芯片兩個模塊來模擬脾的過濾功......
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報道,研究人員首次將在實驗室培養的紅細胞作為輸血試驗的一部分,輸注給另一個人。如果試驗被證明安全有效,人造血細胞或將徹底改變鐮狀細胞和稀有血型等血液疾病患者的治療。對于某些患有這些疾......
中新網上海8月24日電(記者陳靜)先天性心臟病(下稱:先心病)是最常見的出生缺陷,是5歲以下兒童重要死因之一。記者24日獲悉,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黃國英教授和嚴衛麗教授團隊建立了一個從孕前開始的大型的......
人體中,部分非免疫細胞也可以發揮免疫調節作用,促進個體的健康發育。在人類發育過程中,紅細胞的免疫調節功能所依據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仍有待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學分析,發現......
健康的成年人每秒產生大約200萬個血細胞,其中99%是攜帶氧氣的紅細胞,另外1%是血小板和免疫系統中的各種白細胞。關于所有不同種類的成熟血細胞是如何從骨髓中同一種“造血”干細胞中提分化出來的這個問題一......
日前,Acceleron公司在《血液學》雜志上公布了Luspatercept臨床二期研究積極結果,試驗評估了該藥物對于紅細胞(RBC)輸血依賴和非輸血依賴性β-地中海貧血的治療效果。Acceleron......
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或許都并不了解抗瘧疾藥物、蚊帳,甚至對瘧疾的基本知識都并不太了解,但我們的機體仍然能夠有效抵御瘧疾的感染,在人類與瘧疾激烈的斗爭中,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就是使我們對病原體變得并......
自從人類最初從我們的原始祖先進化以來,我們就陷入了與人類遭遇的最大傳染病—瘧疾的斗爭之中,瘧疾是一種致死性疾病,其是由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來傳播引起人群致病的,每兩分鐘就有1名孩子因感染瘧疾而死亡。20......
在鐮刀形紅細胞病發病過程中,變形的紅細胞聚集在一起,阻塞微小血管并在受影響的身體部位引起劇烈疼痛和腫脹,這也是鐮狀細胞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這一癥狀是如何產生的。這些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