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期,就已經發現了酶被其底物所飽和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在非酶促反應中,則是不存在的,后來發現底物濃度的改變,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較為復雜,1913年前后Michaelis和Menten作了大量的定量研究,積累了足夠的實驗證據,從酶被底物飽和的現象出發,按照中間產物設想,提出了酶促反應動力學的基本原理,并歸納為一個數學表達式,稱之為米氏方程式:
[E]+[S]?[ES]?P+[E]
v=Vm[s]/(Km+[s])=Vm/(1+Km/[s])
式中,[E]為游離酶濃度;[S]為底物濃度;[ES]為酶與底物結合的中間絡合物濃度;v為酶促反應速度;Vm為酶促反應最大速度;Km為米氏常數,是酶促反應達最大速度(Vm)一半時的底物(S)的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