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方式:立克次體主要是通過人虱,鼠蚤,蜱等節肢動物叮咬而感染人體。[1]
致病物質:立克次氏體是革蘭陰性菌,其致病物質主要為內毒素和磷酸酶。磷酸酶能溶解表面黏液層及微莢膜結構利于吸附于宿主細胞表面和抗吞噬作用。[1]
致病機制:立克次氏體侵入機體后,先在局部小血管內皮細胞中增殖,導致局部炎癥反應。繁殖的細菌再次進入血流后形成第一次菌血癥,隨后進入機體其余部位血管內皮進行繁殖,再次釋放入血形成第二次菌血癥,導致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1]
免疫性:立克次體是細胞內寄生細菌,因此機體免疫反應主要以細胞免疫為主。感染痊愈后患者可對其產生長久的特異性免疫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