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6-01-06 10:18 原文鏈接: 科研單位頻發貪腐科技經費投入方式引關注

       近些年,一批諸如廣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統科研單位頻發貪腐,引發各方對科技經費投入方式的廣泛關注。而事實上,過去數年間,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發的,60%都用于開會、出差等。

      全國各級政府對科研的財政投入都是不小的。而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為主體的格局尚未形成。至于科研經費如何使用效率才高、如何使用才能拉動國家和地區科技的發展與進步,這是急需改革的方面。科研經費的使用究竟面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科研機構:

      監管乏力亂象叢生

      在過去的數年間,科研經費使用所暴露出的問題讓人觸目驚心。

      2014年,教育部通報4起科研經費使用違規違紀典型案件,5名大學老師騙取科研經費1600多萬元。

      此次通報的4起案件均為私吞科研經費的“典型”,浙江大學水環境研究院原院長陳英旭將科研經費劃入自己控制的公司,其利用職務便利,采用編制虛假預算、虛假發票沖賬,編制虛假賬目等手段,將科研經費900余萬元據為己有;北京郵電大學軟件學院原院長宋茂強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借用他人身份證辦理銀行存折冒名領取勞務費,致使68萬元國家科研經費落入其腰包;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教授李澎濤、王新月夫婦以虛假采購的方式向一家生物技術公司支付上百萬,涉嫌貪污264萬余元;山東大學劉兆平通過開虛假發票騙取科研經費341.8萬元。

      “虛列勞務費用冒名領取、借殼套現、虛開發票是科研經費貪腐案中常遇到的手段。”北京中煌洛輝律師事務所李平律師認為,但從犯罪方法來看,并不高明。

      原山東財政學院“微山旅游規劃”和“傅村鎮旅游規劃研究”課題組,以差旅費名義分37次報銷各地到佳木斯的單程火車票1505張,金額28.36萬元,占2008年至2011年該項目撥入經費57萬元的49.75%。

      “這樣密集的單程火車票報銷手段被課題組樂此不疲在近4年的時間里連續使用,且毫不加以掩飾。”李平說,可見利用發票套取科研經費已成為過去科研部門的手段之一。但一個問題是,看似低劣的把戲卻能屢屢得手,這實在讓人質疑。

      問題不僅于此。廣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統頻發貪腐,同樣引發各方對科技經費權利尋租的詬病。

      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原局長謝學寧、廣東省科技廳原廳長李興華、副廳長王可煒、黨組副書記張明等科技系統官員接連落馬,數十人因此連坐。

      “國內科研項目的審批存在多頭管理,各個部門均有科研立項和投資管理的職能,缺乏必要的制衡。”山西科技系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說。事實上,在科研項目立項審批階段,就存在個人意志的取向,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何利用發票就能套取科研經費的原因。

      現實是,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數十人案發后,科研項目格式化帶給科研系統最大的問題是權力設置過于集中,監管自然乏力,就連廣州市科信局現任局長馬正勇亦對媒體坦言:“4000多個項目申報,可能相當大一部分符合申報的要求,給誰不給誰,容易出現權力尋租的空間。”

      企業科研:

      動力不足輸血困難

      讓從事科研的孫華感到無奈的是,一家擁有低灰分的煤化工企業直到現在仍無力改變科研經費短缺的現狀。

      而依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分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情況,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經費投入已達到151.5億元。

      孫華對記者說,近些年,圍繞大學以獲得科研企業資格的目標并未實現,他覺得,2016年,或許國家日益加大科技投資的舉措會讓一些企業起死回生。

      但讓孫華不安的是,過去,科技資金的使用分配以及信息工程的立項發包等環節普遍存在信息不公開、申報手續不規范等問題。

      “過去,項目申報審批基本不公開,科技經費的投入大部分有明顯的取向性,也就是說,給誰不給誰,全憑部門領導拍板。再加上有的項目公布的申報手續、申報材料等具體事項不夠明確,企業幾乎處處碰壁,很難順利獲得科技經費。”孫華說,因此,一些名為科研實為“掮客”的中介機構勢必提高抽成比例,這樣做的后果是,盡管企業得到低于預期和實際需求的科研經費,但這點資金還能在新技術發揮多大作用?

      他還說,很多企業由于科研經費緊張,使得市場競爭力不足,相當于一個人的造血機能出現障礙,亟待輸血,但是你讓他在缺血的情況下還在奔走于血源之間,這怎么能行?

      與孫華有著相似經歷的還有陳平。

      陳平是第幾次來到科技局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作為地級市電商協會的負責人數次登門拜訪科技局相關領導,試圖說服領導在電商下鄉的關鍵技術予以經費支持。“電商我們不懂,也沒有經費。”科技局的答復讓他難以理解。

      在陳平眼里,國家對于科技經費的投入卻是在年年增加。2014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3312億元,比2013年增長12.4%,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09%,其中基礎研究經費626億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098家。2014年國家新興產業創投累計支持設立213家創業投資企業,資金總規模574億元,投資創業企業739家。2014年受理境內外ZL申請236.1萬。

      據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北方各省在R&D的經費支出和強度上各有亮點。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最多的6個省(市)為江蘇(占12.7%)、廣東(占12.3%)、山東(占10%)、北京(占9.7%)、浙江(占7%)和上海(占6.6%)。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和陜西等8個省市。

      但陳平需要面對的是,其所在地區科技經費支出依然乏善可陳,至少在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中依然靠后。

      萬億元科研經費怎么用?

      據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3312億元。

      而早在2012年科技部調研室主任胥和平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2015年全國科技研發投入經費不會低于1.5萬億元,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到2015年中國的研發投入已經和美國相當。

      在浙江溫州,一個可喜的現象是,2014年全市有944家企業設置了研發機構,較2113年增長21.2%,增幅居全省第3位;企業R&D活動人員(研發人員)為3.99萬人,同比增長8.9%,增幅和總量均居全省第3位。2014年全市有1287家企業開展R&D活動,同比增長26.6%,增幅居全省第3位;全市企業R&D經費支出相當于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1.36%,全省第3位。全市工業新產品產值達1029.99億元,同比增長39.9%,增幅居全省第二位。

      在近千家企業研發機構中,有3家在2015年成功榮升為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其中,力邦合信年投入科研經費占年收入的比重超過了美國蘋果公司。

      然而,科技創新在中國推行數年后,中國企業的自主研發卻大多還停留在初級規模。山西省晉商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郭志勇認為,盡管浙江企業R&D形勢樂觀,但從中國北方來看,除北京、陜西和山東外,大部分省市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還需加強。

      “企業科研經費如何提高使用效率?”郭志勇稱,面對國家每年20%的增長率,萬億元科研經費該如何使用才能拉動國家和地區科技的發展與進步?這的確需要認真考慮。他還認為,要進一步提高科研經費的到位和使用,需要加快與之相應的立法工作。

      一個好的消息是,大學和科研主管部門貪腐頻發之后,全國科研經費40%是用于科技研發的,60%都用于開會、出差、接待等的現象正逐年減少。科研經費的使用與管理亦越來越規范。近日,財政部、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修訂發布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資金管理辦法》)。

      “這意味著我國科技投入的管理將出現歷史性轉折。”山西財經大學劉海鴻說。

      《資金管理辦法》對項目間接成本補償機制進行延伸,擴大了勞務費的開支范圍,并取消了比例限制;結余資金的管理得到進一步完善;下放了預算調整權限,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在不突破三項支出預算總額的前提下可調劑使用;設備費、專家咨詢費、勞務費預算一般不予調增,如需調減由依托單位審批。

      值得一提的是,《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了財政部門、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依托單位和項目負責人在項目資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職責,強調了依托單位是項目資金管理的責任主體;對于部分資金支出提出了實行“公務卡”結算的要求,減少現金支出,實現“痕跡”管理;進一步明確規定了資金使用中不得開支的內容;對于成本補償方式資助的項目,增加財務中期檢查。

      “毫無疑問,這些規定將進一步加強科研經費的使用率。”劉海鴻說,按照科研經費投入20%年增長率,今后每年萬億元科研經費將為中國科研帶來十足動力。

    相關文章

    關于公開征求《省級科技特派員專項計劃資金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為規范和加強省級科技特派員專項計劃資金的管理,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績效,根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意見》(廳字〔2020〕4號)要求,參照省級有關財務規章......

    中國科學院發布,重組后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科技經費配置政策研究

    全國重點實驗室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中央明確提出對重組后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支持政策。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背......

    如何如何看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增長?

    2.8萬億元!這是《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于8月31日發布的去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這一數字較上年增長14.6%。同時,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經濟體,......

    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發布各行業占比搶先看!

    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1]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2022年8月31日2021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加,研究與試驗發展......

    《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深度解析

    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8月31日公布了《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加,研究與試......

    2021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2.8萬億,比上年增長14.6%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今天公布《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為2.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

    上海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申報開始,16人可聯系

    區經委(商務委、科經委)、有關單位:為貫徹《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支持本市中小企業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根據《上海市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滬經信規范〔2019〕9號),現就開展2022年......

    內蒙古5項措施優化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為科研人員“松綁”

    “十三五”以來,內蒙古科技廳深入推進自治區科技經費領域“放管服”改革,相繼制定出臺了完善自治區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擴充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自主權等系列政策。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財政廳聯合印發《關......

    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出爐,全年投入超2.2萬億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0年8月28日,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三大部門聯合公布了《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表明,2019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2214......

    內蒙古科技經費管理工作2020年將秉承這四點要求

    在1月10日自治區科技廳主辦的全區科技財務專家培訓班上,自治區科技廳通報了2019年科技經費管理工作情況。科技廳2020年科技經費管理工作將秉承四點要求開展:一是強化科技經費審計、監督與績效管理,加大......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