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4-01-05 11:14 原文鏈接: 科技部發文規范AI使用強調科技倫理重中之重


      科技部監督司上個月編制印發《負責任研究行為規范指引(2023)》,《指引》從研究選題與實施、數據管理、成果署名、同行評議、倫理審查、監督管理等 11 個方面,對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高等學校、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以下統稱“科研單位”),提出了開展負責任研究應普遍遵循的科學道德準則和學術研究規范。

      《指引》提出不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報材料,不得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列為成果共同完成人,同時強調科研人員應把科技倫理要求貫穿到研究活動的全過程。

      《指引》適用對象包括科研機構、高等學校、醫療衛生機構、企業及其科研人員,有關規范要求覆蓋科技活動的主要環節和過程。針對成果發布問題,《指引》強調,公布突破性研究成果和重大研究進展應經所在科研單位同意。未經科學驗證或同行評議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員不得向公眾傳播;不得將已發表的論文或其中的數據、圖片等再次發表,不得將多篇已發表論文各取一部分拼湊出“新成果”后發表。

      《指引》還指出,開展涉及以人為研究參與者、涉及實驗動物,以及不直接涉及人或動物,但可能在生命健康、生態環境、公共秩序、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帶來倫理風險挑戰的科技活動,應按規定進行科技倫理審查。開展涉及突發重大公共事件等緊急狀態的科技活動,應遵守科技倫理應急審查程序及相關要求,不得以緊急情況為由,回避科技倫理審查或降低科技倫理審查標準。

      “開展學術交流,應發揚學術民主,尊重首創,堅持公開透明。不得利用自身權威、地位或掌控的資源壓制他人學術觀點。”《指引》強調,在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中需要提供相關數據的,須按相關要求履行報批程序,嚴格遵守科技保密和特定研究成果發表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求。

    相關文章

    AI冒充人類讓聊天更走心

    6月30日發表于《自然-人類行為》的一項研究指出,人類傾向于拒絕來自人工智能(AI)對話機器人的情緒支持,除非這種同理心被誤認為來自人類。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尤其是使用大語言模型(LLM)的對話機器......

    AI冒充人類讓聊天更走心

    6月30日發表于《自然-人類行為》的一項研究指出,人類傾向于拒絕來自人工智能(AI)對話機器人的情緒支持,除非這種同理心被誤認為來自人類。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尤其是使用大語言模型(LLM)的對話機器......

    打造工業AI“新基建”,“楊梅工業”平臺正式發布上線

    7月3日,在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發展論壇上,“楊梅工業”平臺正式發布上線并宣布開源。“楊梅工業”平臺是由北京工業軟件產業創新中心自主研發、專注于工業智能體開發與部署的平臺。該平臺秉......

    打造工業AI“新基建”,“楊梅工業”平臺正式發布上線

    7月3日,在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發展論壇上,“楊梅工業”平臺正式發布上線并宣布開源。“楊梅工業”平臺是由北京工業軟件產業創新中心自主研發、專注于工業智能體開發與部署的平臺。該平臺秉......

    1/7生物醫學論文摘要由AI撰寫

    一項針對學術文獻的大規模分析顯示,去年發表的生物醫學論文摘要中,約1/7可能借助人工智能(AI)完成撰寫。2024年,醫學數據庫PubMed收錄的150萬篇摘要中,超過20萬篇包含大型語言模型(LLM......

    1/7生物醫學論文摘要由AI撰寫

    一項針對學術文獻的大規模分析顯示,去年發表的生物醫學論文摘要中,約1/7可能借助人工智能(AI)完成撰寫。2024年,醫學數據庫PubMed收錄的150萬篇摘要中,超過20萬篇包含大型語言模型(LLM......

    AI讓大腦變懶變笨了嗎?

    近日,一項公布于預印本服務器arXiv的研究發現,使用ChatGPT寫論文的人,其大腦活躍度低于被禁止使用任何在線工具寫論文的人。這項調查是評估人工智能(AI)是否正使人們變得“認知懶惰”的更廣泛研究......

    AI讓大腦變懶變笨了嗎?

    近日,一項公布于預印本服務器arXiv的研究發現,使用ChatGPT寫論文的人,其大腦活躍度低于被禁止使用任何在線工具寫論文的人。這項調查是評估人工智能(AI)是否正使人們變得“認知懶惰”的更廣泛研究......

    基于酶工作原理,新算法設計出高效合成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科學家在新一期《自然》雜志發表文章稱:他們利用基于酶工作原理的計算機新算法設計出高效人工合成酶。這種新型酶不僅能催化天然蛋白質無法完成的化學反應,其效率更達到人工智能(AI)設計......

    基于酶工作原理,新算法設計出高效合成酶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科學家在新一期《自然》雜志發表文章稱:他們利用基于酶工作原理的計算機新算法設計出高效人工合成酶。這種新型酶不僅能催化天然蛋白質無法完成的化學反應,其效率更達到人工智能(AI)設計......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