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廣袤的土地。”距離第一次前往蘇丹考察已過去十年,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尹慶良仍記得那時的情景。十年間,就在這片土地上,他和同事們用棉花幫蘇丹農民蓋上房、買上車、送孩子上大學。
中非農業合作由來已久,具有良好的基礎,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未來仍大有潛力可挖。9月3日至4日,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舉行,發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新呼喚;譜寫“一帶一路”對接非洲發展的新樂章;制定中非合作朝著更高水平邁進的新路徑;奏響中非人民心手相連、親如一家的新旋律。
從一個示范中心說起
中國援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項目是中國政府落實的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八項舉措之一。2008年12月,作為中國援蘇丹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項目考察團15位成員之一的尹慶良來到這里,眼前的一切讓他心里泛起了波瀾。
“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閑置,主要農作物的產量只有每畝100公斤左右。守著這么多土地,還不能解決溫飽問題,許多農民居住在茅草屋,家徒四壁。真是不應該呀。”尹慶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自己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總想著能做些什么幫助他們該多好。
這里土地資源豐富,尹慶良認定蘇丹未來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是很有條件的。他也坦陳,一開始確實有些盲目,“什么都想做得很好,目標設得比較大也比較寬泛。在后來的實踐中,我們發現要抓住當地真正需要的、能為當地帶來收益的項目”。
尹慶良擔任了蘇丹農業示范中心主任,帶領專家團隊開展大量鑒定試驗,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研究制定高效栽培技術規程,向種植農戶推廣。在非洲工作時間太長,“回中國反倒成出差了”。他說。
從蘇丹首都喀土穆到戈達里夫州法烏鎮260多公里,約3個半小時車程。2013年12月24日,在時任蘇丹農業部部長易卜拉欣·穆罕默德的見證下,示范中心95畝棉田現場收獲,單產達到每畝399.1公斤。
此時,這里種植的是來自山東棉花研究中心、通過蘇丹品種審定的“中國1號”“中國2號”。幾年過后,這兩個棉花品種的種植面積已占蘇丹棉花種植總面積的95%。
如何讓蘇丹農民種出財富?良種良方配套才能成功推廣。尹慶良介紹,審定的同時進行了栽培技術的研究,總結出一套簡化栽培技術,稱為ETE種植技術,也就是“早播、密植、經濟施肥”。這都是針對當地傳統種植習慣中的問題來設計的。
如今,蘇丹農業示范中心進入商業化運營階段。“商業化運營期既要依靠我們自己維持示范中心的運轉,還要保持各項公益功能不變,目前運轉得非常好。”尹慶良說。
“把示范中心做成中蘇農業科技合作交流平臺、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展示平臺、農業技術咨詢服務平臺。”中心主任的工作現已交與一位年輕人,而作為農科專家的尹慶良仍舊沒有停下思考。
分享中國經驗
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是中非農業合作的一個縮影。60多年來,中非之間一直進行著農業合作和分享。
正如尹慶良對非洲的第一印象,包括蘇丹在內的大多數非洲國家土地資源豐富,很多國家雨熱同季、降雨充沛,農業發展卻長期低迷。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南南合作學院院長、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云及其團隊研究發現,在過去幾十年中大多數非洲國家都維持著2.5%以上的人口增長,雖然農業也可以達到3%以上的增長率,但其增長的很大部分都被人口增長所抵消。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土地資源相對豐富,所以農業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面積的擴大而不是生產率的提高。
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中非農業合作列為中非合作的十大計劃之一。中國積極參與非洲國家農業開發區建設、合作建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加強南南合作、進行能力建設等。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有的援助計劃和合作活動都是針對能力建設的。”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唐盛堯表示。
國際食物政策所資深研究員陳志鋼表示,“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國經驗就是自己的主動性。現在要思考怎么把這個經驗和啟示更好地發揮到非洲去?就是說發揮非洲人的主動性去解決他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我們要幫他做這做那。”
“從坦桑尼亞開始,我們認識到中國的經驗是什么,應該跟非洲分享什么。”李小云說。2011年,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中國農業大學在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的兩個村,示范中國農民如何通過自力更生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改善村級農業生產條件等方面的基本做法。
李小云團隊提出了轉換既有資源稟賦的發展路徑,將中國人多地少條件下形成的勞動密集農業技術,在坦桑尼亞的條件下進行再開發,形成了勞動密集玉米增產技術體系。其要點是通過增加勞動力的投入提高土地單產,以克服資本不足的缺陷。
他們不僅在實地示范中國農業發展的技術經驗,也示范中國農業發展的制度性經驗,將制度和技術作為一個整體落地非洲田野。這帶動了當地的農業增產增收和減貧、村莊自主能力提升,對地方政府探索發展型政府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力。
中國、非洲與世界
“我們應該是相互的。非洲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非洲,就像談戀愛一樣,兩頭都熱才有機會。”北京德邦大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境外農業開發產業聯盟秘書長劉漢武說道。
尹慶良說,最讓他感到高興的是,看到蘇丹當地農民豐收的喜悅。他還記得拉哈德灌區第十村80歲高齡的農民哈梅德見到他們時又親又抱,高聲地說:“西尼(中國)是蘇丹人的兄弟,西尼是蘇丹人的朋友。”
在蘇丹農業示范中心科研推動基礎上,新紀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租用土地繁育良種、與當地農戶合作種植等方式,逐步擴大規模,已在拉哈德灌區形成集棉花良種繁育、種植、加工、貿易為一體的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合作農戶和企業的收益都在增加。
“我們不僅要幫助當地農民提高棉花的產量,也要提高其品質,滿足中國和世界市場對于高品質棉的需求。”尹慶良說,此外也在花生、芝麻、油葵等油料作物品種選育及新技術研發等方面繼續開展農業國際交流合作。
在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南南合作學院副院長、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徐秀麗看來,當談論中國能夠為非洲農業發展提供什么的時候,似乎就是簡單的中國和非洲的關系。但我們又無法逃避一個不在場的東西,即全球的價值鏈。
“中國要為全球的糧食安全做貢獻,該怎么辦——通過提高非洲的糧食安全來提高全球的糧食供給。”徐秀麗說。
事實上,非洲一些國家近年來的發展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過去他們總是認為我生產糧食、我賣給自己,我賣給你、你就是來剝削我的,但是這兩年非洲很多農業官員開始慢慢理解,非洲為什么不能成為全球價值鏈的一個環節?其實可以通過國際貿易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南南合作學院、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唐麗霞說。
“如果能夠讓非洲優質的農產品走向國際,我想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劉漢武說。
從2007年開始,德邦大為公司在津巴布韋從事農業示范中心建設運營方面的工作。劉漢武在11年間走遍了30個非洲國家,總覺得“越走進非洲越有感情,越有感情越想去,就這樣交替循環”。他還想說,“非洲大有前途,有志向、有夢想的年輕人應該到非洲去。”
——七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系統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關于征集2024年度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計劃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建議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精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
關于印發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2024年度重點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根據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為推動我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圍繞奮力推進“六個現代化新青海”建設,聚焦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建設產業“......
——四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對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
廣西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深化賦予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探索建立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制度、強化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考核與激勵導向……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市場監督......
良好的考試環境對高考學子來說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多地多部門綜合施策,紛紛亮出“科技神器”,在考試安全、考試組織、考生服務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全力護航“平安高考”。北京:搭建實時智能巡查全覆......
關于開展湖南省示范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各市州科技局: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鼓勵高質量科技成果在湘轉化,促進優質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持近年來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
在近日開幕的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10項重大科技成果集體亮相,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北腦二號”就是其中之一。它填補了國內高性能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空白,讓腦機接口從科幻片里走向現實。這項成果......
5月31日至6月2日,由湖南工商大學、湘江實驗室聯合主辦的“面向2035·融創未來”科技文化博覽會暨第二屆科技節順利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盧錫城、胡文瑞、盧春房、歐陽曉平、范國濱、劉合、陳曉紅、......
6月1日,第十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的重大活動之一中部投資促進推介會在長沙舉行。推介會上創新設置了“省長對話”環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省長共同接受訪談,圍繞如何落實中部地區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