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3-11 16:04 原文鏈接: 福島核事故后的強迫癥病例分析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事故爆發,導致放射性物質泄漏。隨后,網絡出現了大量探討輻射危害人體的信息,其中也充斥著無根據的謠言。


    先前已有研究顯示,媒體對災難的報告(尤其是電視)與個體的心理轉歸相關。日前,來自日本自治醫科大學的Kana Inoue等報告了一例個案:核事故爆發后,一名年輕女性持續通過網絡獲取核污染方面的負面信息,焦慮水平升高,并罹患OCD。該個案發表于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病例


    患者女,17歲,高中生,既往無精神及軀體疾病史,朋友較少,在兒童期存在一些行為問題,包括自嬰兒期開始難以維持目光接觸、經常獨自玩耍、興趣局限等。患者的居住地位于福島西南約93公里處,核事故發生后,該地區空氣放射指數并未超標;然而,患者持續通過網絡收集有關核輻射的信息,每天花費數小時,且對信息的收集存在偏倚,僅關注核污染逐漸惡化的負面信息。患者日漸焦慮,進一步促使其收集更多的信息。


    與此同時,患者逐漸開始無法進食國產食物,僅進食非本土食物;由于害怕衣物被射線污染,患者陷入洗滌的任務中,直至深夜;不戴手套的情況下,患者避免觸碰物體,導致最終每天須使用超過100副手套。此時,患者已無法備戰高考。核事故約5個月后,患者家人將其送往精神科門診就診。


    患者自幼年起存在孤獨癥譜系障礙(ASD)的特征;然而,鑒于核事故之前患者在學校及日常生活中的表現良好,故未明確診斷ASD。基于臨床表現,患者被診斷為OCD(DSM-IV標準)。作者建議其接受藥物治療,患者拒絕;遂針對患者開展認知行為治療,告知患者預防輻射危害的最好方法是聚焦于學習,并考入她理想中的、遠離福島核電站的大學。患者接受了上述建議,針對核污染的焦慮逐漸減輕。最終,其OCD癥狀及大體功能逐漸改善。


    討論


    本個案中,核事故的特征、患者的ASD及網絡共同促成了OCD的發病:


    ▲ 射線可對個體心理造成創傷;例如,在了解核輻射對生殖健康的影響后,女性罹患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升高,這些知識可能升高患者對于核事故的憂慮。


    ▲ 網絡使得信息的大規模、選擇性收集成為可能。事故發生時,網絡充斥著毫無根據的謠言,還有所謂的“專家”發表有關低劑量輻射損害健康的各種觀點。對于易感性較高的存在ASD特征的個體而言,上述情況均可能進一步造成精神痛苦。


    ▲ 患者受限的興趣也可能導致其選擇性地收集信息,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最終的結果是,患者深受焦慮所苦,并罹患OCD。


    文獻索引:Inoue K, et al.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the Wake of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Anxiety and the Internet. 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2017;19(2):doi:10.4088/PCC.15l01910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