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翟華金教授、李思殿教授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美國布朗大學Lai-Sheng Wang教授及復旦大學劉智攀教授等合作,結合氣相光電子能譜實驗和高精度量子化學計算,首次觀察到全硼富勒烯B40-/0 和B40團簇 (all-boron fullerene),并將其命名為硼球烯(Borospherene)。B40全硼富勒烯團簇呈現空心籠狀結構,分子由頂端和底端兩個相互交錯的B6六元環及腰上兩兩相對的四個B7七元環相互融合而成,沿二重主軸方向略有拉長,整體分子恰似傳統的“中國紅燈籠”。該研究成果實現硼化學和類富勒烯分子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B40-/0 的發現標志著硼球烯實驗和理論研究的開端,預示著一個與碳富勒烯平行的、具有廣闊科學前景的新興研究領域。
1985年,以籠狀C60為代表的碳富勒烯家族的發現成為世界科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該成果199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為之后的單壁碳納米管及單原子層石墨烯的發現奠定了基礎。近三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周期表中與碳緊鄰的硼元素是否也可能形成籠狀富勒烯結構,國際上一直未能在實驗上確定籠狀硼團簇的存在。B40是繼C60之后第二個從實驗和理論上完全確認的無機非金屬籠狀團簇。硼球烯和低維硼納米結構與相應碳富勒烯和低維碳納米材料在性能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兩者結合可能對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危機提供新的科學思路和技術,在儲氫儲鋰、半導體、超導、綠色催化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該研究成果以山西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于7月13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化學》在線發表,《光明日報》于7月14日頭版對此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專項等科技計劃聯合資助。山西大學在讀博士生陳強、白慧、田文娟及研究人員呂海港、吳艷波、穆躍文是論文的共同作者。
富勒烯C60的發現起源于人們對星際碳物質的探索,獲得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Kroto教授曾于1980年代末期提出猜想:星際空間中,富勒烯可與其他星際分子/離子通過離子-分子或分子-分子反應形成富勒烯......
富勒烯C60的發現起源于人們對星際碳物質的探索,獲得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Kroto教授曾于1980年代末期提出猜想:星際空間中,富勒烯可與其他星際分子/離子通過離子-分子或分子-分子反應形成富勒烯......
富勒烯,一種擁有完美對稱結構的分子,因其在納米尺度范圍內具有特殊穩定性,被譽為“納米王子”。今年3月,一項名為“溫和壓力條件下實現乙二醇合成”的成果,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業界認為,該成果......
1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朱彥武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報道了在常壓條件下通過化學電荷注入技術,將富勒烯C60分子晶體轉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朱彥武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富勒烯C60分子晶體進行電荷注入,在常壓條件下構建了C60聚合物晶體以及長程有序多孔碳晶體,并實現了其克量級制備。1月12日,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上峰課題組合成了兩種新型的基于過渡金屬釩的內嵌金屬富勒烯,結合這兩種分子結構上的關聯性,提出一種全新的內嵌金屬富勒烯形成機制——自驅動單原子碳注入機制,在內嵌金屬富勒烯領域取得新......
當前,高效率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多基于非富勒烯受體。隨著研究深入,新的非富勒烯受體分子被不斷設計合成,相應的器件效率也在提升。而器件的穩定性尚未達到商業化要求。已有研究報道了非富勒烯受體分子結構與器件效率......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據近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論文,來自中國、德國和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制造不易碎鉆石的方法,造出了新形態的鉆石——次晶金剛石。先前研究表明,鉆石是已......
1.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合成、性質和應用石墨烯是一種令人興奮的材料。它具有大的理論比表面積(2630m2g-1)、高本征遷移率(200000cm2v-1s-1)、高楊氏模量(~1.0TPa)和熱導率(......
多硝基富勒烯作為一種潛在的含能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人們在多硝基富勒烯的合成探究中,逐漸發展了利用發煙硝酸、四氧化二氮(N2O4)等試劑來實現富勒烯硝化產物制備的合成方式,然而由于難以控制富勒烯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