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會巧妙地在巢穴中排列自己的蛋。圖片來源:Kohei Tanaka
這對于恐龍而言必定是個“有分量”的問題——它們中的一些盡職的父母會像鳥類一樣孵卵,那么這些大家伙究竟是如何坐在自己的蛋上同時保持蛋殼完好無損呢?根據在日前于德國柏林召開的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一些犀牛大小的恐龍通過巧妙地安排恐龍蛋以防止其被壓碎,從而能夠在開放的巢穴中成功孵卵。這項研究表明,在這一族群中,即便是最大型的恐龍也可能會對幼崽提供一些來自父母的照料。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大量來自一種名為竊蛋龍的恐龍的巢穴化石,這種恐龍與早期鳥類的親緣關系很密切。(竊蛋龍名字的本意是偷蛋的蜥蜴,這是緣于研究人員最初假設這種恐龍以蛋為食,因為它的遺骸總是與蛋殼伴隨在一起。但科學家如今意識到這種史前生物其實是在筑巢而非享用。)
有許多竊蛋龍的化石巢穴包括一只成年個體恐龍化石,后者顯然是與蛋一起被埋葬的正在孵卵的親代恐龍。其中有些竊蛋龍的大小相當于一只現代鴕鳥,約100公斤。但有些竊蛋龍的體重可達3000公斤,與一頭現代犀牛相仿。那么是否那些最大型的竊蛋龍——它們的卵直徑達40公分——也擁有開放的巢穴,并且也像它們較小的表親那樣孵卵,抑或像現代鱷魚一樣把卵埋起來,這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開放的巢穴需要蛋殼的滲水性較差,從而防止蛋中的水分溢出。之前的研究利用間接計算評估了有多少水分會通過恐龍蛋殼流失,進而得出這些蛋因為太多孔而無法儲存在開放巢穴中的結論。
然而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Kohei Tanaka卻對此展開了進一步研究。他計算了竊蛋龍蛋殼的孔隙率,并將其與埋藏在巢穴中或在開放巢穴中的現代蛋殼的孔隙率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表明,竊蛋龍蛋殼的孔隙率低于之前研究得出的結果。Tanaka認為,這意味著即便最大的竊蛋龍也能夠打造自己的開放巢穴。
Tanaka隨后計算了竊蛋龍蛋殼在被壓碎之前能夠承受多大的重量。他發現,那些小型或中型竊蛋龍的蛋殼能夠承受一只成年個體坐在由12枚蛋構成的巢穴,或緊密排列的恐龍蛋上的體重。但最大型竊蛋龍的蛋卻會因無法承受一只成年個體的重量而破裂。
最終,Tanaka分析了恐龍巢穴的形狀。在較小恐龍修筑的巢穴中,恐龍蛋會像雛菊的花瓣一樣排列,并緊密堆積在一起。然而在大型竊蛋龍的巢穴中,恐龍蛋會在一個開放的空間中按照一個更大的環形排列。Tanaka說,這樣一只成年個體便可以蹲踞在環形的中間,從而將大部分體重壓在地面上——而不是蛋上。他推斷,恐龍的孵卵行為似乎已經進化到使得即便是最大型的動物也能夠坐在自己的巢穴中。
美國波茨曼市蒙大拿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David Varricchio表示,即便恐龍會在開放的巢穴中孵卵,但考慮到恐龍蛋在化石巢穴中的精密排列,這些蛋很可能被部分埋藏,或至少安置在沉積物中。然而Varricchio承認Tanaka的計算很有說服力,并贊同就算最大的竊蛋龍可能也會坐在它們的蛋上。
作為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全球最具生態影響力的陸地草食動物之一,蜥腳類恐龍的“食譜”都有哪些?6月9日,科學家通過分析蜥腳類恐龍體內保存完好的胃內容物,證實了這些巨型生物是“不加選擇”的植食動物,并幾乎完......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JingmaiO’Connor共同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聯合報道了最新問世的第14件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Chicago......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胡晗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副教授JingmaiO’Connor共同帶領的中美科研團隊,聯合報道了最新問世的第14件始祖鳥標本——芝加哥始祖鳥(Chicago......
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比歐洲出土的始祖鳥還要“老”1000多萬年它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參與命名作為全世界發現并命名恐龍屬種最多的科學......
光明日報呼和浩特12月2日電記者高平、王瀟從內蒙古自然資源廳獲悉,一件采集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堊世恐龍標本被認定為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百年鴛鴦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
在動物王國中,現代鳥類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甚至可以與一些哺乳動物媲美。而現代鳥類獨特大腦和智力是如何進化的,一直是脊椎動物進化領域的謎團之一。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帶領的......
在億萬年前的地球上,恐龍是如何演化成為地球霸主的?這一問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利用恐龍消化物(糞便和嘔吐物)的化石樣本,重建出恐龍崛起成為地......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晚白堊世(約1億年至6600萬年前)中等體型的深吻暴龍新物種化石,命名為......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