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英國《自然》上的一則與代謝相關研究論文稱,面對高脂飲食時,腸道菌群會產生乙酸,從而影響肥胖、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這項在嚙齒動物中進行的研究顯示,乙酸這種短鏈脂肪酸有著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能力。而無論是乙酸生成增加,還是副交感神經系統激活,都可能為治療肥胖提供新的途徑。
腸道菌群是生命體腸道中的復雜生態系統,被認為是一個“虛擬的器官”,因個體不同其穩定性、多樣性、數量都會不同。研究顯示,腸道菌群的變化與肥胖、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有關。此前科學家曾嘗試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的功能和組成方式來對這些疾病進行干預,但遺憾的是,人們一直不清楚腸道菌群究竟是如何導致這些癥狀的。
此次,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杰拉爾德·舒爾曼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與食用正常飲食的嚙齒類動物相比,食用高脂飲食的嚙齒類動物會產生更多的乙酸。實驗顯示,腸道菌群可導致乙酸增加,這些乙酸會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來增加饑餓激素,同時增加由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研究人員發現,這一過程會形成一個正反饋循環,由食欲增強導致食物攝入和體重增加,以及脂肪肝疾病和胰島素抵抗。
在與本篇論文相關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瑞士日內瓦大學米爾科·特拉伊科夫斯基和克拉斯·沃爾海姆撰寫道,最新研究揭示了此前不為人知的腸道菌群通過向大腦發送信號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此外,實驗結果顯示,這些微生物可影響食欲,這也為人們理解腸道菌群如何引發肥胖提供了重要線索。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聯合昆明理工大學、福建農林大學以東方蜜蜂蜂王為模型,深入探究了腸道菌群-性腺軸在卵巢激活過程中的作用機制,揭示了腸道菌群經嘌呤代謝途徑調節卵巢代謝,進而影響卵巢形態和發育,......
青藏高原低氧、低溫和營養匱乏等極端環境,對野生動物的生理調節與生態適應提出了挑戰。腸道菌群作為宿主的“第二基因組”,在營養代謝、免疫調控與環境適應中發揮關鍵作用。尤其在大型食草動物中,腸道菌群的多樣性......
人體腸道內棲息著數萬億微生物,它們不僅協助消化食物,更在免疫系統塑造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些微生物通過釋放各類分子與宿主“對話”,調控免疫細胞的生長與功能。為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人體配備了黏液層、抗菌蛋白......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尹凱教授團隊首次揭示了大腸桿菌Ⅲ型分泌系統(T3SS)在2型糖尿病(T2DM)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的重要作用。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尖端科......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尹凱教授團隊首次揭示了大腸桿菌Ⅲ型分泌系統(T3SS)在2型糖尿病(T2DM)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的重要作用。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尖端科......
蜜蜂為什么不得糖尿病?周欣很享受觀察人們聽到這個問題時的表情——“就像《瘋狂動物城》里的樹懶‘閃電’那樣,他們的眼睛先亮起來,然后一個大大的笑容在臉上逐漸綻放開。”作為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全球包括中國人群的高脂肪攝入量和肥胖率正快速上升。目前,高脂飲?(HFD)和肥胖已被認為是一些惡性腫瘤的高危因素。高脂飲食可通過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癌癥惡性發展。然而,與HFD相關腸道菌群在癌癥進展中......
眾所周知,人體腸道內棲居著大量的共生微生物,這些腸道微生物數量高達100萬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重量可達2kg,至少有1000種不同種類。腸道微生物參與調控人體的消化、免疫、代謝和神經回路,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