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的鈾是一種重要的非常規鈾資源,其儲量約為45億噸,相當于陸地鈾礦儲量的一千倍,倘若能經濟有效地提取,將是我國核電事業與核力量穩定發展的重要補充和保障。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海水提鈾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于《能源環境科學》雜志(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DOI: 10.1039/C9EE00626E)。
該研究工作通過材料的結構設計,成功獲得一種高比表面積多級孔結構的偕胺肟基高分子纖維吸附材料。研究發現,這種規則的多級孔結構使材料在真實海水中的吸附容量首次突破個位數量級,同時結構效應顛覆了傳統偕胺肟基材料鈾、釩選擇性低的現狀。材料由于高分子骨架的特性,力學強度高,結構和化學穩定性強,至少可重復使用10次以上,已經達到海水提鈾工業化對吸附材料的要求。這項工作為海水提鈾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開辟了從海洋中開采核燃料的新方法。
圖(A)海水電解在頻繁啟停循環工況下陰極的腐蝕示意圖;(B,C)陰極在停車工況下氧化電位的定量分析;(D,E)陰極啟停后微觀結構及(F)在啟停工況下海水電解制氫的穩定性能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東團隊自主研發的百千瓦級20標方/小時高效海水電解制氫系統在華能莊河海上風電場示范運行,目前系統工作穩定,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該系統自2024年9月完......
日前,中國海洋學會陸海水域污染防控分會在天津成立。成立儀式上,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林明森出席會議并講話,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書記張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沈學順,國家基金委海洋工程學科項目主任劉......
6月30日,哈爾濱工程大學2024年高考錄取通知書與大家見面。這所以“三海一核”為辦學特色的高校,在每一份通知書里都裝入深海水,發出“來自深藍的邀請”。據悉,2021年,該校科研團隊自主研制的“悟空號......
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研究人員發現可能是海平面以上最早的淡水和地塊證據表明,地球水循環或至少始于40億年前。地球上......
近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劉利峰團隊與廣東工業大學大學教授劉全兵團隊(負責理論計算)合作,在多元金屬間化合物甲醇電氧化催化劑助力高效混合海水電解制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先進材料》(......
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利用礦物原位鋰同位素分析法,該所科研人員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幔橄欖巖中的鋰含量和鋰同位素組成。他們發現,海水中的鋰元素可以經過擴散作用進入地幔橄欖巖。這為研究地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劉艷廷團隊圍繞近岸/離岸海上風電制氫的需求,研發出一條以海水為原料制備氫氣聯產淡水的新技術,并依托該技術完成了25千瓦級裝置的測試驗證。近年來,......
完全依靠自然光,一平方米大小的蒸發器每天能從海水中收集多少淡水——答案是23升,可滿足十余名成年人一天飲用所需。記者25日從東北大學獲悉,該校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創造了“無鹽......
完全依靠自然光,一平方米大小的蒸發器每天能從海水中收集多少淡水——答案是23升,可滿足十余名成年人一天飲用所需。記者25日從東北大學獲悉,該校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創造了“無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