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精神科之前,石川在內科工作過四年。懷著對精神科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石川決定去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繼續深造,最后選擇精神科為臨床主攻方向。
十幾年過去,他感謝自己過去在內科積累的臨床經驗。“那是一段珍貴的經歷,因為精神醫學不是孤島,它和軀體醫學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精神醫學要在大醫學框架下形成鮮明特點、發揮獨特價值,決不能脫離大醫學。”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評估中心主任石川說。
發病率持續增高
近年來,精神心理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呈現高致殘性和發病率持續增高的趨勢。在我國,精神心理疾病(不包括癡呆)的終生患病率高達16.6%,即超2億人在一生中都會罹患至少一種精神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進食障礙、酒依賴等。
石川告訴《醫學科學報》,從過去到現在,精神心理疾病中與遺傳高度相關的精神分裂癥、孤獨癥等發病率幾乎沒有明顯變化,但焦慮癥、抑郁癥患者卻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究其原因,石川認為,主要有三點——患者就診意識的增強、標準化診斷工具的進步和社會變遷的影響,“比如早年的忽視或虐待、工作壓力大、情感受挫、婚姻不順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精神心理疾病復發率高且病程遷延。“這是生物易感性與環境應激交互作用的結果。如果患者神經網絡穩定性差、長期接觸刺激因素,又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那么脫離藥物治療后,就極容易復發。”石川說,這也從側面表明治療精神心理疾病,不僅依靠藥物,還需要醫生幫助患者重新塑造人格,改變其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讓他們從通達溫和的視角看待世界。
那么,臨床上診斷精神心理疾病的標準路徑是什么?
石川表示,仍需要專業醫生通過與患者交談,再結合影像學、量表等檢查手段,依照國際診斷標準確定。“人工智能現階段主要用于篩查,我們正在探索它介入診斷和治療的新模式。比如讓人工智能在具備靈活提問能力外,還能進行語義分析,并通過攝像頭抓取人們面部表情、語音、語調等,進行多模態整合,形成診斷決策樹。”
“最近爆火的ChatGPT其實就是一個通俗版心理治療的初級模型,但它專業性不足。如果植入專業內容,通過機器學習,那么亞臨床或者輕癥患者通過和AI聊天病情就能得到部分緩解。”石川說,數字醫療方興未艾,無論是計算機認知矯正治療從人工、PC端到移動端的進化,還是可穿戴設備的研發,都為實時監測病情、豐富治療手段、加強醫患溝通、提高治療及時性和依從性提供幫助。
當前,醫學學科都很注重科技轉化,精神醫學以行為學為主,尤其適合科技轉化。“國家有政策、人民有需求、路徑可實現,為精神衛生領域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創造了機遇。”鑒于此,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成立了精神衛生科技轉化專業委員會,石川當選為主任委員。
綜合治療“三駕馬車”
“精神心理疾病以綜合治療為主,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是治療手段中的‘三駕馬車’。”石川說,藥物治療是目前療效最快也最便捷的治療手段。目前上市的藥物已解決了六七成的精神心理問題,但仍然有30%~40%的難治性抑郁癥患者。這些患者往往出現促炎因子水平提高、抗炎因子水平下降、與能量代謝有關的線粒體功能下降等情況,同時腸道菌群失調、甲狀腺激素水平降低與抑郁癥之間也存在相關性。近些年,精神衛生領域新藥研發緩慢,目前新藥主要發揮替代或補充作用,而這需要基礎研究突破現有機制,發現新的作用靶點。“所以說基礎研究有時候對于學科促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們還要加強合作,致力于研發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藥物。”
在物理治療方面,改良型無抽搐電休克治療(MECT)對重性精神疾病、難治性抑郁癥、雙相障礙的躁狂狀態等具有明顯療效。經顱磁刺激技術(TMS)更加溫和,通過不同頻率達到治療目的,低頻可抑制失眠、幻覺等大腦病理性興奮,高頻可促進大腦細胞活動,改善抑郁和認知癥狀。
心理治療是患者接受度最高的治療手段。石川說,好的心理治療首先是具體化的,會針對患者個體情況,而不是泛泛而談;其次,讓患者有情緒喚起,沒有經歷情緒喚起、只停留在理性認知層面的治療難以產生深刻的改變,同時,需要醫生適度和患者共情;最后,關注此時此刻,從解決目前的問題出發。“我曾在武漢疫情期間針對方艙護理人員培訓時總結過六個字的醫患溝通技巧——看聽問情互勵,即觀察、傾聽、提問、共情、互助、鼓勵,通過這些手段引導患者積極思考、穩定情緒,擁有更大的心理彈性,避免陷入負性情緒循壞。”石川說,精神科醫生與其他科室醫生最大的不同是,除了專業性,他們自身的親和力也是治愈病人的靈藥。
在精神心理疾病中,青少年和老年人是易感人群。對此,石川提出,社會應更加關注留守兒童、離異家庭兒童、游戲癮兒童的身心成長,通過開展大規模AI篩查、制作促進人格健全發展的宣傳片或舉辦公益活動、開發舒緩情緒的嚴肅游戲等措施,減少該類易感人群的疾病風險。
“老年人多病共患、身體機能下降,而且脆弱敏感、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因此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尤其是剛退休的老人、獨居老人,需要特別關注。”石川說。
力爭和世界齊頭
精神科醫生是否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
石川笑稱,精神科醫生不是通過沉浸在患者的情緒和故事中的方式治愈患者,而是通過專業知識對患者進行治療。“醫生要有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但不要產生你是菩薩的錯覺。醫學不是萬能的,你也不是,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全力以赴。”
不過,每當經過科學治療,看到六七成的病人都能好轉,石川都會從心底升起一種濃濃的職業歸屬感,“因為你能幫助病人解決問題”。
談到帶教學生,石川希望有志于從事精神醫學的學生除了有聰明的頭腦、扎實的學術能力,還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穩定的情緒。“因為與患者共情的分寸很難把握,尤其在經驗不足時。”
除了日常臨床工作,作為專委會主任委員,石川作了以下計劃:首先,舉辦一年一度的學術峰會,由各委員輪流組織,以帶動當地同道多多參與;其次,以醫生診斷為標準,組織各委員單位在全國范圍內快速搜集樣本,開發精神疾病AI診斷決策軟件;第三,發起產業創新大賽,推動萬眾創新,將一些好的創意與金融資本鏈接并進行孵化。另外,專委會還將主導明尼蘇達第三版人格測驗的中國引進工作,并建立中國本土常模。
“我們力爭和世界齊頭并進,也希望有更多原創產出。雖然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我們會一直做下去。”石川說。
名醫簡介
近日,我所生物技術研究部分子探針與熒光成像研究組(1818組)喬慶龍副研究員和徐兆超研究員團隊發展了組裝介導的細胞膜緩沖熒光探針,實現了對細胞質膜的長時間穩定標記和超分辨動態熒光成像,觀察到了質膜絲狀......
根據《自然-通訊》6月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自動駕駛車輛在大多數場景下比人類駕駛車輛的事故更少。這一研究支持了自動駕駛技術有助于改善道路安全的觀點,并指出了一些有待改進的具體領域。自動駕駛車輛有精密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范祥鵬團隊在閃電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閃電規則脈沖爆發(RPBs)的通道發展和電學參數特征。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深化了人類對閃電復雜物理過程的理解,也為未來雷電......
6月17日上午,由全國少工委聯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宣傳辦公室共同舉辦的“紅領巾愛祖國——我心中的五星紅旗”國旗傳遞活動地面傳遞第6站,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科......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潤滑材料重點實驗室摩擦物理與傳感課題組王道愛研究員、周峰研究員等編著的《摩擦起電科學與技術》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系統地闡述了界面摩擦起電行為的研究歷史、影......
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的《“公眾科學與健康自由”報告》(以下簡稱《報告》)6月15日在北京大學“科技倫理的新地平線”工作坊期間發布。《報告》從“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健康自由的哲學基礎、......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科技的高速發展,一系列全新的社會和倫理問題逐漸凸顯,呼喚學術界產生新思想以應對新形勢。6月15日,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學文化專委會、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創新戰......
根據臨時選舉結果,歐洲綠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遭受了重大損失,而極右翼政黨則取得了巨大進展。據《自然》報道,盡管氣候變化對整個歐盟的選民來說是一個不那么重要的問題,但研究人員表示,新議會不太可能廢除關鍵的......
2024世界物聯網500強峰會將于7月19日在北京召開,世界物聯網500強排行榜也將在會上發布。世界物聯網大會是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登記的物聯網數字經濟國際組織,世界物聯網500強峰會是世界物聯網大會舉辦......
近日,我所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組(211組)陳慶安研究員團隊在鹵代有機污染物的再利用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種溴化物催化的氯轉移反應,該反應能夠利用鹵代有機污染物作為鹵源,從而實現不同鹵代有機污染物的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