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提供了睡眠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的更多證據。該研究發現,不當的睡眠時間與心臟病的標記物有關。先前的研究已經得出了類似結論,但這項新研究從幾個不同的方面衡量了動脈的健康,并提出了此種聯系的幾個可能機理。其他研究也發現,適當的睡眠時間似乎會產生“金發女孩”(Goldilocks)效應:每晚睡七個小時似乎最為恰當。大大低于或大大超過七個小時似乎都會帶來某些問題。
這項發表于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雜志《動脈硬化、血栓與血管生物學》(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的新研究,分析了韓國4.7萬人的數據。這些人填寫了睡眠習慣調查問卷,并全都接受了衡量冠狀動脈鈣積聚水平的測試和衡量動脈硬化程度的其他測試。
結果顯示,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五個小時的人,動脈鈣積聚水平比每晚睡七個小時的人高出50%。睡眠時間超過七個小時未必更好:平均每晚睡九個小時或以上的人,動脈鈣積聚水平比每晚睡七個小時的人高出70%。最后,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同等重要:說自己睡眠質量不好(晚上醒來好幾次)的人,動脈鈣積聚水平比每晚睡七個小時的人高出20%。
對血管硬化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果。“在衡量血管硬化的時候,我們也發現了類似模式。”這項研究的論文作者昌柳秀(Yoosoo Chang)說,“睡眠質量不好的成年人,動脈硬化程度超過每天睡七個小時或者睡眠質量好的人。總的來看,我們發現每天睡七個小時并且睡眠質量好的成年人擁有最低的血管病水平。”
還不完全清楚背后的機理,可能有幾個因素在起作用,或許與睡眠不足對身體造成的壓力有關,抬高了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水平,進而導致炎癥、血壓升高和葡萄糖代謝異常,這些全是心臟病的標記物。潛在的健康問題可能會導致睡眠過短或過長,這種關系更加復雜(如果你長期經受睡眠障礙或者睡眠習慣不明原因地突然改變,請向醫生咨詢)。
正如上文所述,多年來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了睡眠對身體和大腦的重要性。研究人員發現,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也與死亡風險升高有關。睡眠不足似乎會增加糖尿病、肥胖癥、抑郁癥、認知和記憶障礙的風險。實際上,大腦是需要和最受益于睡眠的器官,睡眠不足會干擾重要的大腦功能,比如記憶的形成。更加重要的是,睡眠使大腦可以清除導致老年癡呆癥患病風險升高的大腦黏性物質。
因此,晚上要睡好。如果你因為某些原因做不到這一點,那么抽空打個盹兒也行,打盹兒似乎也對健康有好處,但專家提醒說,打盹兒時不要陷入深度睡眠,否則你醒來時會感覺更糟。在睡覺前關閉電子產品的屏幕是個好主意,因為它們發出的光會干擾褪黑激素的釋放。不要把電視機放在臥室里,睡覺時不要把智能手機放在枕邊。冥想和其他的放松技巧都有助于睡個好覺。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劉丹倩團隊揭示了過氧化氫作為氧化還原信號分子參與睡眠穩態調控的因果作用及神經機制。該研究在哺乳動物大腦中構建了具備細胞類型和亞細胞特異性的在體監測與操縱體系......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丹倩研究組,建立了在體監測過氧化氫(H2O2)動態、精確操控其濃度的化學遺傳學與光遺傳學技術體系,并首次揭示了H2O2作為氧化還原信號分......
韓國亞洲大學醫院睡眠中心團隊證實,持續氣道正壓(CPAP)設備不僅能改善睡眠呼吸暫停問題,還可促進飲酒后酒精分解,降低致癌物乙醛蓄積風險,并顯著提升睡眠質量。這一研究為飲酒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記憶在大腦中的存儲與演化是一個復雜且動態的過程,其中一些記憶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清晰,而另一些則逐漸模糊甚至消失。盡管已有研究表明,睡眠期間的記憶重激活是記憶鞏固的重要環節,但海馬體與新皮層在這一......
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研制出一款舒適且可清洗的智能睡衣。這款睡衣能夠通過檢測皮膚的微小運動,幫助用戶在家監測呼吸暫停等6種睡眠狀況。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據研究團隊介紹,這款智能睡......
2月23日,記者從海南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熱帶醫學院楊國靜教授團隊近日在國際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在線發表論文《中國被忽視熱帶病負擔估計的差異:真實世界數據與GBD2021的比較研究(2004—202......
睡眠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但連接心血管病理和睡眠的回路尚不清楚。10月30日,一項發表于《自然》的新研究發現,心臟病發作后,免疫細胞會迅速涌向大腦并促進深度睡眠,這種深度睡眠通過緩解心臟炎癥促進康復。......
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關于征集藥用輔料標準研究用樣品的通知(2024年第三批)。原通知如下:各相關單位:2024年我委將繼續組織開展《中國藥典》藥用輔料標準研究。為增強藥用輔料標準研究用樣品的代表性,確保......
2023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保持穩定增長,投入強度持續提升,基礎研究投入取得新進展,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加。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情況2023年,全國共......
文|卜金婷2021年的一整年,劉俁都在經歷失敗。這是劉俁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做博士后的第一年,他轉換了研究方向。彼時,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干勁,劉俁一入門就接手了一個大難題:利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