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基因組結構特點:
1、真核生物基因組DNA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染色體,儲存于細胞核內,除配子細胞外,體細胞內的基因組是雙份的(即雙倍體,diploid),即有兩份同源的基因組。
2、真核細胞基因轉錄產物為單順反子(monocistron),即一個結構基因轉錄、翻譯成一個mRNA分子,一條多肽鏈。
3、存在大量重復序列,即在整個DNA中有許多重復出現的核苷酸順序,重復序列長度可長可短,短的僅含兩個核苷酸,長的多達數百、乃至上千。
重復頻率也不盡相同;高度重復序列重復頻率可達106次,包括衛星DNA、反向重復序列和較復雜的重復單位組成的重復序列;中度重復序列可達103~104次,如為數眾多的Alu家族序列,KpnI家族,Hinf家族序列;
以及一些編碼區序列如rRNA基因、tRNA基因、組蛋白基因等;單拷貝或低度重復序列,指在整個基因組中只出現一次或很少幾次的核苷酸序列,主要是編碼蛋白質的結構基因,在人基因組中占約60~65%,因此所含信息量最大。
4、基因組中不編碼的區域多于編碼區域。
5、基因是不連續的,在真核生物結構基因的內部存在許多不編碼蛋白質的間隔序列(interveningsequences),稱為內含子(intron),編碼區則稱為外顯子(exon)。內含子與外顯子相間排列,轉錄時一起被轉錄下來,然后RNA中的內含子被切掉,外顯子連接在一起成為成熟的mRNA,作為指導蛋白質合成的模板。
6、基因組遠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組,具有許多復制起點,而每個復制子的長度較小。
細胞焦亡是由gasdermin(GSDM)家族蛋白介導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在機體抵御病原感染、清除變異或有害細胞等過程中發揮作用。作為細胞焦亡的直接執行者,GSDM蛋白備受關注。哺乳動物的GSDM蛋白具......
4月13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周小龍團隊,在《核酸研究》(NucleicAcidsResearch)上以ActivityreconstitutionofKre33andTan1r......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帶領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報道了在華北燕山地區16.3億年前地層發現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帶領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科研團隊在華北燕山地區16.3億年前地層中發現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這些保存精美細胞結構的微體化石被認為是迄今全球發現最早的多細......
11月8日,由美國、中國、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Project)”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期刊《Cell》及其子刊發布,此次成果發布標志著世界首個真核生物全......
人們現在所見的大多數生物,由數以億計的細胞組成,有著復雜的身體結構。然而,地球上的生物剛出現時,只有幾微米長,肉眼無法看到。長“大”這一變化是何時發生的?近日,中、英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生物......
美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撰文指出,他們利用人工智能和進化分析,繪制出了真核生物的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的3D模型,首次確定了100多個可能的蛋白質復合物,并為700多個蛋白質復合......
歷經漫長演化和極端氣候考驗,到了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后的埃迪卡拉紀,真核生物終于迎來了全球范圍的輻射,這一輻射事件始于埃迪卡拉紀早期刺飾疑源類以及微體多細胞藻類的出現和演化。已有的化石證據表明,埃迪卡拉紀......
真核生物細胞器基因組包括線粒體和質體(包括葉綠體、白色體等)的全部DNA分子,是細胞質遺傳的主要載體。在動植物和真菌的單個細胞內,有多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細胞器基因組單元的拷貝,使得利用低覆蓋度的全基......
iNature2019年9月19號,山東大學生物技術研究院佘群新團隊在Cell發表了題為Crenarchaeal3DGenome:APrototypicalChromosome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