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34.shtm
直播時間:2023年8月13日(周日)09:00
直播平臺:
(科學網APP直播間鏈接)
科學網APP
科學網視頻號
2023年8月11日-16日在長春舉辦Light Conference Week(http://lightconference.cn)和2023年全國光學與光學工程博士生學術聯賽總決賽及頒獎典禮。
【基本信息】
主辦單位: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iCANX,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光日”組織委員會
支持單位:華為終端有限公司
比賽時間 / 地點:2023年8月13日、吉林省長春市南湖賓館
【總決賽評分機制升級】
評分來自三個小組:特邀專家評委(60%)+賽區負責人評委(30%)+選手互評(10%)。
為求更加公平和準確,評選方式為排序機制,不能重復,評委和選手均需提交所有選手的成績排序(1-20),三者按照權重進行計算得到該選手的最終排名。
【總決賽獎項設置】
1、年度特等獎(1名)、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6名)和優秀獎(10名):(獎金+證書);
2、優秀賽區組織獎:線上積分賽段積分前三名的組織單位(獎杯);
3、優秀導師獎:年度特等獎、一等獎和二等獎的導師(獎金+證書);
4、其他獎勵:進入總決賽的所有選手,還將獲得由華為終端有限公司提供的精美獎品。并且每人獲得一張2年有效期的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及子刊eLight和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發表論文免收APC費用的特權;邀請撰寫特邀綜述等。
【評委會主席】
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顧波(玻色光子公司)
顧波博士, 全球光子行業的資深專家和企業家。2012年創立BOS Photonics并擔任首席科學家,旨在培育和開發下一代光子技術。從事光子領域三十余年,發明一系列世界首創的新型激光器、超快激光材料,和突破性的激光技術應用 , 研發的產品至今還在全球各地工廠被廣泛使用。發表170余篇論文包括3篇雜志封面文章,編輯出版13部論文集,作24次國際學術大會主旨報告和80余次特邀報告。已獲得121項美國和國際專利。擔任過56次國際學術會議的大會主席,曾擔任5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等知名大學的特聘教授,并輔導出數位博士后和博士生。曾任國際知名光子公司GSI集團副總裁和全球頂尖光電巨頭美國 IPG Photonics 公司亞洲區董事總裁,是光纖激光技術和超快激光技術在全球工業制造領域廣泛應用的先驅開拓者。他目前擔任國際光學工程學會 SPIE Fellow 會士遴選委員會評委,和國際頂尖光電產品大獎 PRISM AWARD 菱鏡獎的評委,同時擔任中國光學學會副秘書長和美國激光學會執行理事兼秘書長。顧波博士是中國光學學會會士(COS Fellow), 美國光學學會會士 (OPTICA Fellow),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 (SPIE Fellow),和美國激光學會會士(LIA Fellow)。顧波博士于2022年獲得美國激光學會亞瑟.肖洛獎(LIA Arthur L. Schawlow Award),和2023年獲得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梅曼激光獎(SPIE Maiman Laser Award)。
孫洪波(清華大學)
孫洪波,分別于1992年和1996年在吉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和電子學博士學位。1996年至2000年在日本德島大學衛星創業商業實驗室擔任博士后研究員,后在日本大阪大學應用物理系擔任助理教授。2004年晉升吉林大學教授(長江學者),2017年起在清華大學工作。他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激光精密制造。發表論文500余篇,被引用3萬余次,ISI檢索報告H因子為88。他目前擔任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執行主編和PhotoniX的副主編(均來自Nature出版集團)。他是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美國光學學會OSA和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會士。
【賽區負責人評委】
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曹良才(清華大學)
曹良才,分別于1999/2001年和2005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后任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助理教授,現任清華大學終身教授、光電工程研究所所長。分別于2009年和2014年在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和麻省理工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的研究方向是全息成像和全息顯示。他是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會士和美國光學學會Optica會士。
馮國英(四川大學)
馮國英,博士,四川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光學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會士,教育部高等學校保密管理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曾榮獲四川省跨世紀杰出青年、首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四川省三八紅旗手和成都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現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激光微納工程研究所所長、新型激光技術實驗室主任、中國光學學會理事和中國電子學會理事。擔任《應用光學》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強激光與粒子束》、《工程科學與技術》等學術刊物編委。長期從事新型激光技術的研究,在高功率激光傳輸與光束質量控制、激光波前精密測量、固體激光器件和微納光電子生物傳感等方面積累了深厚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基礎。近年來帶領團隊承擔并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十二五”預研項目和“十三五”預研項目等。在Nature Nano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Letters、Nano Letter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光學學報》和《中國激光》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獲中國專利30余項、國外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3件。主編本科教材2本、專著2本、譯著1本。提出并實現了納米光纖超連續譜,獲2012年度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排1)。實現了中紅外Cr2+:ZnSe納米晶線激光,獲2013年度中國光學重要成果獎(排1)。在高功率高光束質量全固態激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成果,獲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1)。完成的國家基金NSAF項目被評為2021年度優秀課題(項目負責人)。在新工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取得成果,獲2021年度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排1)。
馮晶(吉林大學)
馮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997、2000和2003年先后于吉林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3至2006年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面向可穿戴電子、柔性顯示和新型能源技術的有機電致發光、有機和鈣鈦礦光伏,有機激光器件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第一或責任作者SCI論文一百余篇。擔任OSA出版社Optics Letters期刊編委、Elsevier出版社Optics & Laser Technology期刊副主編和中國光學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
李寶軍(暨南大學)
李寶軍,西安交通大學微電子學系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學專業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教授。1998至2000年復旦大學博士后,2000至200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聯盟博士后,2002至2016年中山大學教授(其間曾任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兼任高能物理聯合學院院長)。現任暨南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院院長,廣東省光學學會理事長,廣東省納米光學操控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光學學會理事、光電技術專委會副主任。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4),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6),被聘為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2008),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8),任牛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09),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2013),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4),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14),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2014),被評為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2015),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6),任全球光電大會共主席(2019和2020),當選中國光學學會會士(2020),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2021),任全國重點實驗室咨詢評議組專家(2022)、Scientific Reports編委、《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和《光學學報》第七、八屆編委。以第一完成人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13)、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5)、廣東省丁穎科技獎(2016)、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18)。
劉智毅(浙江大學)
劉智毅,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先后于美國塔夫斯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開展博士后研究。目前擔任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劉智毅的工作主要圍繞多光子成像方法的構建及在疾病診斷當中的應用展開。迄今,在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發表會議論文逾20篇。目前,授權/申請國際、國內發明專利20余項;擔任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的Topical editor;擔任《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青年編委;擔任國際會議PIERS的Session Organizer/Chair;擔任PhotoniX,Science Advances等20余本期刊審稿人。多次受邀在國際/國內會議作邀請報告。擔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分會青年委員;擔任中國光學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分會青年委員。榮獲2021年度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青年教師授課競賽一等獎。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的資助。
呂志偉(河北工業大學)
呂志偉,河北工業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子學會工業工程分會副主任,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類專業認證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可調諧激光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高功率固體激光技術、非線性光學和激光光譜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主持完成國家重大專項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項目、國家863高技術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儀器專項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50余項,黑龍江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等獎勵,發表學術論文35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4項。
義理林(上海交通大學)
義理林,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電子工程系主任,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智能光通信和智能光纖激光器方面的研究。在光電子領域知名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Optica等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邀請論文7篇,SCI他引800余次。智能鎖模激光器工作被美國光學學會雜志Optics & Photonics News評為2019年度全球光學進展,并入選2019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論文入選封面論文,并被“News & Views”欄目專題評述。2次在光通信旗艦會議OFC/ECOC做邀請報告,3次在OFC/ECOC做workshop邀請報告,3次在OFC/ECOC組織workshop。擔任OFC TPC成員(2017-2019,2023-),擔任SCI期刊Optical Fiber Technology編委(2019-2021)。2020年獲批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趙建林(西北工業大學)
趙建林教授,博士生導師, 陜西省教學名師,中國光學學會會士。先后于1981、1987年在西北工業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獲得博士學位。1992-1993、1998-1998年在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物理系從事研究訪問。1982年加入西北工業大學。主要研究方向光場調控、數字全息術與計算光學成像、微納光子技術與器件、光纖傳感技術。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Light、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Photonics、Laser & Photonics Review、Photonics Research、ACS Photonics、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以及Physical Review 系列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SCI論文400余篇。現任西北工業大學光學與光學工程學科首席科學家、超常條件材料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陜西省光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光學學報》執行主編等。
朱?(華中科技大學)
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SPIE Fellow),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端生物醫學成像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經理。主要從事組織光學成像理論、方法及應用,率先在國際上開展活體組織光透明方法研究,發展高效、安全的顱骨光透明方法,為高時空分辨獲取活體皮層結構與功能信息;發展快速、標記兼容的離體光透明方法實現大組織器官整體結構三維高分辨成像,在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150余篇;應邀在SPIE Bios Hot Topic等重要國際會議做邀請報告50余次。兼任中國光學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微循環學會微循環藥物研究專委會副主委,擔任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副主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Frontier of Optoelectronics等國際期刊的編委或客座編輯,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重點項目、國家及多省市科技獎勵的評審專家。
左超(南京理工大學)
左超,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理工大學智能計算成像實驗室(SCILab:www.scilaboratory.com)學術帶頭人。研究方向為計算光學成像與光信息處理技術,在非干涉定量相位顯微成像、高速結構光相位三維測量、計算光電成像探測等領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在SCI源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22篇論文被選作Light、Optica等期刊封面論文,20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論文被引超過10000次。入選國家“優青”、江蘇省“杰青”、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獲國際應用和純物理協會(IUPAP-ICO)光學青年科學家獎、Light未來之星(Rising Star of Light)、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嘉許金獎”、中國光學工程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基礎類一等獎等。現為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PhotoniX、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紅外與激光工程》、《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等期刊編輯。指導研究生5人次獲全國光學工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4人次獲得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5人次入圍Light全國光學博士生學術競賽全國百強,獲全國“挑戰杯”、“互聯網+”、“創青春”、“研電賽”金獎十余次。
【特邀專家評委】
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郝群(長春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
郝群,長春理工大學副校長、北京理工大學特聘教授,清華大學博士;曾兼任日本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講座教授。國家級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高校創新引智基地負責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教學名師,全國“巾幗建功”標兵。長期從事新型光電成像傳感技術和光電精密測試技術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方向包括光學精密測量、激光三維成像、量子點紅外成像等。發表 SCI 論文216篇,授權發明專利160余項,出版專著3部,獲得省部級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
李濤(南京大學)
李濤,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大學首批“登峰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基金委優青獲得者,香港“王寬誠”教育基金獲得者。長期從事微納光學、超構材料、光子集成等領域的研究,多次獲得“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重要成果”,獲VEBLEO SCIENTIST AWARD科學家獎;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ature Commun,PRL,Light Sci Appl等刊物發表論文逾120篇,引用超6000次,受邀做國際會議邀請報告50余次。目前擔任中國材料學會超構材料分會理事,江蘇省光學學會理事,江蘇省物理學會理事;擔任中國激光雜志社青年編委,Chinese Optics Letters, Science Bulletin, ADI, EPJ Applied Metamaterials等刊物的編委。
劉東(浙江大學)
劉東教授現任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光譜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執行副主編、《激光技術》編委會副主任委員,PhotoniX、《光學學報》、《航天返回與遙感》、Remote sensing等期刊編委。擔任多個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主席/共主席等。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出版教材2部、專著2部,作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PNA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PhotoniX、Remote Sens Environ、Sci Total Environ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實現成果轉化10余項, 國內外學術會議作大會/主旨/邀請報告60余次。
劉麗煒(深圳大學)
劉麗煒,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深圳市本土領軍人才。長期致力于非線性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研究,近五年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ics Letter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0余篇。主持/完成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等重點項目20余項。科技部、深圳市重點項目。已獲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已轉讓發明專利2項。曾獲吉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深圳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深圳市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中青年科技人員光學獎等。兼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光學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生物物理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激光》雜志青年主編。
劉世元(華中科技大學)
劉世元,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光電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集成電路測量裝備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際測量與儀器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顯微儀器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微納米測量與儀器分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計算光刻成像理論與應用、納米光學測量技術與儀器、集成電路IC測量檢測技術與裝備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包括杰青、重大儀器、重點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30余項,獲國際國內發明專利100余件,發表SCI論文200余篇。主持研制的儀器、軟件、測量裝備等多項成果已實現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在中芯國際、長江存儲、華星光電、京東方等微電子、光電子龍頭企業獲得批量應用。
牛亞軍(華為終端有限公司)
牛亞軍,博士,任職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Camera技術專家。多年來專注于華為旗艦機Camera創新解決方案研究,對Camera解決方案端到端開發負責。深度參與了華為旗艦機長焦微距,超聚光夜視等重要賣點的研發。擁有22項中國發明專利,合作著作1本。
沈平(南方科技大學)
沈平,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講席教授,系科研副主任,廣東省集成光電子智感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中國光學學會會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 會士,美國光學學會OPTICA會士,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光子協會(IEEE Photonics Society)候任主席。
https://ieeephotonics.org/about/board-of-governors/
王占山(同濟大學)
王占山,精密光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創始人,同濟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同濟大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市數字光學前沿科學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市全光譜高性能光學薄膜器件與應用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主任,國家某重大專項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學部咨詢委委員,國家重點研發技術專家組成員;上海市第十次黨代會代表,國際光學與光子學學會會士(SPIE Fellow),中國光學學會會士,中國光學學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光學學會光學薄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創新研究群體、杰出青年基金、國家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先后發表Light,Optical Letters等SCI收錄論文200余篇,獲授權專利100余項,其中“一種激光薄膜的制備方法”獲2018年中國專利金獎,含該專利在內的5項專利實現轉讓,獲收益3800萬元。2019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名1),2016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名2),2021年獲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1),2015年獲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1),2011年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名1)。多次在境外國際會議上有邀請報告,擔任多個境外國際會議程序委員會委員。任《光子學報》副主編,《光學學報》、《光學精密工程》、《中國光學》編委。
肖云峰(北京大學)
肖云峰,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于2002年和2007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獲得物理學士和博士學位;隨后赴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回到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工作。研究方向為微納光子學與量子光學,主要從事超高品質因子光學微腔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研究成果2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6次入選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曾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入選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獲王大珩光學獎、饒毓泰物理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和北京市杰出青年中關村獎;被選為美國光學學會、中國光學學會、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現擔任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nd Astronomy等期刊編委。
徐海陽(東北師范大學)
徐海陽,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半導體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
閆鋒(長光集智光學科技有限公司)
閆鋒,2004年于南開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國科大,培養單位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歷任長春光機所副研究員、大珩光電技術戰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所長辦公室主任,現任長光集智光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獲長白山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杰出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在長春光機所工作期間曾負責過重大型號任務預研、研究所戰略規劃工作,現致力于超精密光學系統研發、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
葉海水(華為終端有限公司)
葉海水,工學博士,華為終端Camera技術專家,10+年的手機Camera光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經驗,獲得發明專利授權30余件。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專業。
殷海瑋(上海復享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殷海瑋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高級工程師,上海復享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上海微納制程智能檢測工程中心主任,中國顯微儀器儀表學會理事,復旦大學光檢測與光集成校企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上海節能鍍膜玻璃工程中心技術委員,華師大鈮酸鋰谷光子研究院學術委員。
殷海瑋博士主要從事微納光子學、深度光譜技術等研究及產業化應用,在顯微角分辨光譜技術的原理及應用方面具有原創性貢獻,在PNAS、Light等高品質光學雜志發表論文10余篇,專利130余項。
朱夢劍(國防科技大學)
朱夢劍,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碳基納米器件實驗室負責人。主要從事基于石墨烯等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的納米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技術研究,在Nature Physics、Light Sci. App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發表SCI收錄論文50余篇,引用2200余次,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基礎加強計劃重點項目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項目等10余項,湖南省光學進展獎,入選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和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擔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理事和湖南省光學學會理事。
山西大學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團隊在圖神經網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5月23日發表于人工智能領域國際期刊《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學報》(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0/531421.shtm10月11日,科幻電影《749局》科影融合特別場在京舉行。電影主創團隊與科技領域相......
10月11日,甘肅省迎來了職業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正式揭牌成立。這一歷史性時刻標志著歷經六十八載發展的甘肅省唯一一所林業類高等院校,正式邁入了本科教育的新階段,開啟了新的征......
”標志性科考活動獲系列重大突破 “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考活動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科考主體任務已經基本完成,這次科考從天到地、從冰到水取得了全方位的進展。”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
關于確定2024年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名單的通知北京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山東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陜西省、青海省生態環境廳......
10月8日,華中農業大學果蔬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團隊梅之南教授和楊慶勇教授課題組,發布了首個專門面向菊科植物的多組學數據庫平臺——AsteraceaeMulti......
實驗桌上堆放著精密儀器和焊接工具,電腦上是正在運行的電路圖,一頁頁寫滿了數據、畫滿了圖樣的紙張在桌面鋪開,各式或大或小的電子元件前,南京郵電大學工程實驗教學部創新中心副主任郝學元正在埋首研制電工電子實......
近日,記者從中國計量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蜜蜂與蜂產品學研究團隊主持的兩項推薦性國家標準《GB/T44349-2024 蜂花粉總多酚的檢測福林酚試劑比色法》和《GB/T44350-202......
10月10日,由廣東省機械行業協會組織并主持召開的“面向軟性物料的多級賦碼追溯柔性包裝生產線研制與應用”項目科技成果鑒定會議在廣東佛山舉行。經專家鑒定,該項目成果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記者獲悉......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組培與轉基因團隊在全球率先獲得了橡膠樹CRISPR/Cas9純合基因編輯橡膠苗。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經濟作物和產品》(IndustrialCropsandPr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