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賀氏菌屬(Shigella)是一類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通稱痢疾桿菌。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與染色
大小為0.5~0.7×2~3μm,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數有菌毛。革蘭氏陰性桿菌。
(二)培養特性
為兼性厭氧菌,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基上形成無色菌落。
(三)生化反應
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VP試驗陰性,不分解尿素,不形成硫化氫,不能利用枸櫞酸鹽作為碳源。宋內氏志賀氏菌能遲緩發酵乳糖(37℃3~4天)。
表9-3志賀氏菌屬生化反應分類
(四)抗原構造與分類
有K和O抗原而無H抗原。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離的某些菌株的菌體表面抗原,不耐熱,加熱100℃1小時被破壞。K抗原在血清學分型上無意義,但可阻止O抗原與相應抗血清的凝集反應。O抗原分為群特異性抗原和型特異性抗原,前者常在幾種近似的菌種間出現;型特異性抗原的特異性高,用物區別菌型。根據志賀氏菌抗原構造的不同,可分為四群48個血清型(包括亞型)(見表9-4)。
表9-4 志賀氏菌屬的分類
菌種 | 群 | 型 | 亞型 | 甘露醇 |
痢疾志賀氏菌 神氏志賀氏菌 鮑氏志賀氏菌 宋內氏志賀氏菌 | A B C D | 1~12 1~6 x,y變種 1~18 1 | 8a,8b,8c la,lb,2a,2b,3a,3b,4a,4b,4c,5a,5b | - + + + |
(1)A群:又稱痢疾志賀氏菌(Sh.dysenteriae),通稱志賀氏痢疾桿菌。不發酵甘露醇。有12個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為三個亞型。
(2)B群:又稱福氏志賀氏菌(Sh.flexneri),通稱福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有15個血清型(含亞型及變種),抗原構造復雜,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據型抗原的不同,分為6型,又根據群抗原的不同將型分為亞型;X、Y變種沒有特異性抗原,僅有不同的群抗原。
(3)C群:又稱鮑氏志賀氏菌(Sh.boydii),通稱鮑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有18個血清型,各型間無交叉反應。
(4)D群:又稱宋內氏志賀氏菌(Sh.sonnei),通稱宋內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并遲緩發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個血清型。有兩個變異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為S型,Ⅱ相為R型。
根據志賀氏菌的菌型分布調查,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為主,其中以又2a亞型、3型多見;其次為宋內氏菌;志賀氏菌與鮑氏菌則較少見。但近年來,志賀氏菌Ⅰ型的細菌性痢疾已發展為世界性流行趨勢,我國至少在10個省、區發生了不同規模流行。了解菌群分布與菌型變遷情況,對制備菌苗,預防菌痢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