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1-29 21:53 原文鏈接: 男25歲聽力下降偶有視力障礙6個月頭痛史病例分析

    病例簡介

     

    男,25歲,聽力下降,偶有視力障礙,伴6個月頭痛史,沿左額外側顱骨缺損逐漸惡化。影像學見下圖。


    微信截圖_20191216103504.png


    影像學分析

     

    CT骨算法軸向掃描(A),矢狀(B)和3D重建(C)提示明確的的骨溶解區域,其中骨中央部分變薄消失,無新骨形成。軸向T2加權(D)和FLAIR(E)序列提示骨中央呈低信號,缺損邊緣呈高信號(箭頭)。軸向和矢狀(G)造影后MPRAGE圖像顯示沿顱骨缺損區域增強,特別是沿其邊緣(箭頭)。

     

    微信截圖_20191216103629.png  

     

    診斷:侵襲性血管瘤病(Gorham病)

     

    背景

     

    Gorham病是一種罕見的疾病,通常發生在40歲以下的患者,其特征是繼發于骨內血管瘤或淋巴管瘤組織的骨內增殖后,骨質破壞和吸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結締組織血管增生,與血管瘤病一致

    第二階段:正常骨組織被吸收,取而代之的是纖維組織,但無骨基質的再生

     

    臨床表現

    患者表現出顱骨缺損(凹陷)逐漸惡化。

    其他癥狀可能有所不同,可能包括疼痛,腫脹和病理性骨折。

    其他常常受累的部位包括下頜骨,肱骨,上肢帶骨和骨盆。

     

    主要診斷依據

     

    早期CT可提示皮質下區域或髓內透亮區。隨后,骨破壞繼續,導致部分骨溶解消失,無新骨形成。

    MRI病灶表現為T1低信號、T2高信號。造影后,病灶強化,有網狀陰影。注射對比劑后,脂肪抑制T1加權圖像顯示病變的血管組織。


    鑒別診斷

     

    骨轉移瘤:取決于潛在的惡性腫瘤,常為多發性,溶解性,硬化性或混合性病變。最常見的表現為T1和T2的低信號。給予對比劑后,顱骨轉移瘤通常表現出均勻的增強作用。

    骨髓炎:由于水腫和骨膜反應(成骨反應)的證據,出現T1中低信號以及T2明亮骨髓信號。加入對比劑后,骨髓和骨膜增強。可能會形成膿腫形成,其他鄰近軟組織融合。

     

    Paget病:可能伴有溶解性和硬化性混合病變(棉花樣外觀)或界限清晰的透明病變(骨質疏松)。最終,隨著顱骨板和骨小梁的增厚,顱骨穹窿均勻擴大。MRI的特征將取決于病程,從骨吸收期明顯的的T2高信號,到成骨期脂肪性骨髓T1、T2高信號伴低密度骨小梁以及顱骨板周圍變厚。

     

    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LCH):表現為單個或多個“穿孔”,邊界清晰的溶血性顱骨病變,無硬化性邊界。病變中心可能存在壞死。這些病變MRI提示為T1低信號、T2高信號,而且對比度明顯加強。

     

    遺傳性多中心骨溶解:以進行性骨質減少和骨溶解為特征,無成骨細胞反應(硬化),可能導致受累骨的完全吸收。與Gorham病不同,無潛在的血管增生。

     

    治療

     

    盡管過去曾嘗試過醫學放射療法,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是外科切除和人工骨置換仍然是首選的治療方法。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