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8-04-02 14:57 原文鏈接: 環球科技參考:美國研制出硅基人工神經突觸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網站日前報道,該校科研人員用單晶硅成功制作出了人工神經突觸,這將大大促進人工智能硬件的發展。

      “神經形態計算”這個新興領域的研究人員曾試圖設計出像人腦一樣工作的計算機芯片。不同于今天的數字芯片,需在二進制、開/關信號的基礎上進行計算,“芯片上的大腦”的元件將以模擬的方式進行工作,通過交換梯度信號或者“權重”信號來激活,很像神經元根據穿過突觸的離子種類和數量來激活。

      通過這種方式,小小的神經形態芯片可以像大腦一樣,有效地處理數以百萬計的并行計算流,而目前只有大型的超級計算機才能實現這些并行計算。但是實現這種便攜式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障礙是神經突觸,這在硬件上很難再現。

      MIT的工程師們設計出了一種人工神經突觸,可以精確控制電流穿過時的強度,就像神經元之間的離子流動一樣。該團隊已經用硅鍺制造了一種帶有人工神經突觸的小芯片。在模擬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該芯片和它的突觸可以用來識別筆跡的樣本,準確率達到95%。該成果發表在《自然—材料》雜志上,是研制便攜式、低功耗神經形態芯片的重要一步,用于模式識別和其他學習任務中。(石文玉)

      英國多方聯合啟動面向復雜路況的自動駕駛計劃

      據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日前報道,英國正計劃進行全新自動駕駛車輛試驗,在全國各地更復雜的駕駛條件下測試車輛導航。“人類駕駛”計劃由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與日產、三菱等公司和機構聯合進行,針對鄉村道路和高速環島等條件優化導航系統。該計劃首先將進行模擬測試,確保自動駕駛車輛盡可能安全。然后自動駕駛車輛將在公路上行駛200英里,預計于2019年開始。

      英國政府此前曾表示,希望自動駕駛車輛2021年上路。但這一計劃隱患重重。第一個問題是英國的道路和駕駛基礎設施的狀態。道路條件不佳,路面坑洼,地方政府每年要投入約3000萬英鎊進行修補,而且有1/3的維修費是由路面坑洼造成,每年至少花費28億英鎊。隨著越來越多的車輛上路,老化的英國基礎設施不堪重負了。如果首先沒有打好基礎,對現有設施進行維護,達到可接受標準,那就可能出現不必要的傷害或碰撞事故,這也會阻礙測試。

      第二個挑戰是其他國家正在開發這種技術的速度。美國尤其熱衷于自動駕駛車輛的概念,并已經在多個城市進行測試了。僅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創業公司Waymo就在美國公路上進行了數百萬英里的測試,最近又與美國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合作,利用數千輛半自主微型車Pacifica進行公路駕駛,該計劃將于2018年晚些時候啟動。

      雖然英國道路給新技術帶來了很多問題,但該項目的參與者仍保持樂觀態度。“英國道路提出了一些特殊挑戰。”項目參與公司的首席技術官表示,“控制系統將學著像人類一樣駕駛。”(朱湉湉)

      歐盟將投10億歐元研制新超級計算機

      據TOP500官網日前介紹,歐盟將投入10億歐元用于研制兩套世界級超級計算機系統,并期望2023年后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榜中歐洲能占到1/3。

      在2017年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中,中國占了202個,美國143個,歐盟國家中德國19個,法國18個,歐盟國家已遠遠落后于中國和美國。歐盟現在不僅擔心其在超級計算機領域的競爭能力下降,也擔心歐盟的數據保護標準,包括相關的基礎設施、信息領域的個人隱私難以得到保障。歐盟此次下決心投資10億歐元于超級計算機,就是想扭轉這一被動局面。參與這一研制計劃的有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13個歐盟國家以及瑞士,除了歐盟共同預算投資4.86億歐元外,其余由參加該項目的成員國和民間企業分擔。

      根據歐盟的目標,這兩套超級計算機系統最晚在2023年建成,計算能力希望達到每秒百億億次級別。新的超級計算機將能夠實時處理海量數據,幫助歐盟提高能源和供水效率,改善對颶風、地震和氣候變化的預測,助力新藥研發和快速診斷。

    相關文章

    我國科學家開發一種用于骨組織再生的硅基三維仿生支架

    骨折、創傷和先天性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天然骨組織具有通過自我再生對輕微損傷做出反應的固有康復能力,但大骨折或大面積缺損使得在沒有手術干預的情況下難以實現完全的功能恢復,且自體移植物具有......

    3016個神經元和54.8萬個突觸,首張昆蟲大腦圖譜繪就

    圖片來源:EyeofScience/SciencePhotoLibrary科學家繪制了第一張完整的昆蟲大腦圖譜,包括所有神經元和突觸。這是理解大腦如何處理感官信息流并將其轉化為行動的里程碑式成就。相關......

    蘇州納米所在人工神經肌肉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物體可以感知外部刺激并通過神經系統和肌肉組織的協同作用對環境做出反應。例如,蝸牛的觸角在被觸摸時會產生收縮,這種應激性反應有助于蝸牛避免突然的危險,并增加其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隨著軟體機器人的快速發......

    李燦:硅基光電極中界面特征對性能的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副研究員姚婷婷等在光電催化分解水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單晶硅光電極為模型,識別了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結構光陽極中制約其性能的關鍵界面因素,并針對......

    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新人工神經細胞

    英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制造出了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人工神經細胞,這項創新有朝一日可能會被用于合成組織,以修復心臟或眼睛等器官。相關研究發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化學》雜志。神經元細胞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

    研究揭示突觸囊泡運輸調控新機制

    突觸是神經元信號傳遞的關鍵結構,由信號輸出的突觸前膜和信號輸入的突觸后膜組成。突觸前膜蘊含大量包裹了神經遞質的突觸囊泡,這些囊泡聚集在突觸前膜的活性區,一旦動作電位到達突觸前膜,停泊在活性區的突觸囊泡......

    Nature:強力突觸揭示了大腦中的機械相互作用

    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通信通常與電化學信號傳導有關。在這里,我們揭示了神經元也可以通過樹突棘擴大產生的力進行交流。這種力與肌肉收縮相當,可能是學習和記憶的基礎,這表明大腦功能比以前想象的更機械。圖1:通過......

    表達GABA受體的小膠質細胞選擇性重塑和修剪抑制性突觸

    從小狗的叫聲到雨滴打在窗戶上的聲音,我們的大腦每秒鐘都會收到無數的信號。大多數時候,我們不理睬無關緊要的線索---蒼蠅的嗡嗡聲、樹上樹葉的輕柔沙沙聲---而注意重要的線索---汽車喇叭聲、敲門聲。這使......

    首次發現一對跨神經細胞的黏附分子,可控制多巴胺突觸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晚23時,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梅林教授研究組在CurrentBiology期刊發表論文——“Intransneuregulin3-Caspr3interacti......

    在綜合層面提供突觸可塑性的調節運動控制

    作為基底神經節回路功能的運動控制對于生活和運動障礙的各個方面都至關重要,例如帕金森病(PD)。在PD中,背側紋狀體中多巴胺的逐漸去神經支配導致直接通路的抑制和間接通路的促進,并導致丘腦底核(STN)和......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