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成果不是商品,賣得越快利潤越高;也不是流行音樂,要每周每月搞排行榜;更不是賀歲電影,全靠一兩周的票房。面對科學界論文評價的期刊崇拜與影響因子崇拜的認識誤區,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鼎盛在日前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期間直言批評。他是在對國產物理論文和期刊進行詳細研究基礎上作上述表示的。
量與質的不均衡:
國產物理論文與期刊的尷尬生存
中國物理研究近年來有了長足進步,每年產出具有相當國際交流價值的論文約2萬篇,體量不可謂不大,但是5個主要國內物理學刊物僅刊登了其中的3400余篇,占比約18%。更多的論文進入國際交流圈子。
“即便如此,國產物理論文進入了國際交流圈子,其平均引用率并不高。”王鼎盛統計發現,近5年來,國產物理論文進入國際交流圈子的數量累計已經躍升到第二。但其“質量”并不盡如人意,國產物理論文平均累計引用次數在國際上排名僅居第10位,只有德國、美國等先進國家的1/2,甚至1/3。
王鼎盛還有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發現,國產物理論文發表在主要國內期刊上時,其平均引用數的表現并不遜于發表在其他國外刊物,甚至還略高一點。
接下來,王鼎盛對主要國內物理期刊進行了國際比較,進一步說明了國內期刊論文的平均影響力。根據對5種主要國內物理期刊與美國、俄羅斯、英國、歐盟、日本、印度等國主要物理期刊進行對比,王鼎盛得出結論:中國的幾個主要物理期刊容量并不算小,但也只承載了20%,以平均影響力論,國產物理期刊論文屬于中低檔。
評價論文的期刊崇拜
無可否認的是,科學研究的傳播流行程度,取決于刊登論文的科學雜志的質量。在優質期刊發表論文,科學家可以更好地確認優先權,傳播研究成果,得到同行最多的認知。甚至,它還是科學家的獎金、職稱甚至諸多榮譽評定所系。
是否在國內期刊發表論文就低人一等?這種“期刊崇拜”是否合理?
王鼎盛的引用統計研究表明,期刊的總引用中的大部分是由少數論文貢獻的。平均引用多的期刊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的論文,也不乏很少被引用的論文,而平均引用少的論文如《中國物理快報》(CPL),也有被引用較多的論文。
王鼎盛的另一個發現是,中科院物理所3個研究小組發表在國內刊的3篇論文與他們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B(PRB)或PRL上的12篇論文相比,無論總引用次數,其他研究組(PI)引用,還是被境外機構,或在境外刊物上的引用次數都相當,并無實質區別。
然而事實卻是,我國的一些機構,甚至是國家級資助機構在制定的評價標準和主持評價的實踐中,以及國家級機構的人事主管的評價體系中,在評價論文時存在著期刊崇拜。
對此,王鼎盛認為,“在評價研究論文時,即使看引用,也不要只看發表期刊的平均引用,一定要具體地(從數量到質量)考查該論文的引用情況。”
王鼎盛指出,這導致越是重點投資的大型國立設施、越是重點投資的國家課題、越是重點培養的人才和他們的優秀論文,越少在國內期刊上發表。分流到國外期刊的比例甚至高達80%~90%。
評價期刊的影響因子崇拜
IF,即Impact Factor(影響因子),在學術界盡人皆知。但王鼎盛指出,把Impact Factor翻譯為影響因子在語文上固然不錯,但實質上,卻與它的定義——前兩年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前兩年論文數,也即兩年影響因子——有很大不同,而且會造成誤導。
SCI機構每年都會發布期刊引用報告,其中發布5項指標,即總影響力或總引用次數(TC)、容量或論文總篇數(TP)、論文的首年影響、論文的影響因子(IF)和論文影響年限(HL)。
王鼎盛通過對2006年SCI里列出的所有研究論文類的物理期刊的統計分析表明,期刊的總影響力(TC)由三個指標決定,即TC =1.5×TP×HL×IF。
“即使從引用看期刊的平均影響力,影響年限和兩年影響也同等重要,不能只看兩年影響。與幾個先進國家的論文(刊物)相比,我國的論文(期刊)兩年影響固然不高,但影響年限差距更大!”
當前評價期刊時的影響因子崇拜帶來的惡果已經造成或助長了科研中的浮躁。王鼎盛說,“中國的物理界產出的論文已經數量頗多,也能趕個熱鬧,不乏‘短平快’產品(一篇內容寫成兩三篇——短,空洞無物——平,壽命不長——快)。‘不求天長地久,只要一朝擁有’的人生哲學,似乎也滲透到科學界了。”
王鼎盛強調,科學成果是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科學家即使不能追求一個流芳百世的經典作品,但至少也要追求更長的影響持續年限。因此他呼吁請國家資助和人事主管機構在制定評價標準和主持評價實踐中,應考慮如何提高科研論文和期刊的持續影響。
無獨有偶,數學界的3個重量級組織——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國際數學聯盟以及美國數理統計學會日前也對引用數據的過度依賴發出了措辭嚴厲的警告。“盡管用一個單一的數字來判斷質量的好壞確實很簡便,但可能會導致人們對科學研究等復雜東西的狹隘理解。數字并非本來就好于合理的判斷力。”
他們在一份聯合報告中寫道:研究太重要了,不能僅僅用一個粗糙的工具就來衡量它的價值。
·必要多樣性是破解多樣化算力需求下計算系統結構性失配的根本路徑,必要多樣性+超穩定機制才能產生適應不確定性場景的能力。高性能計算被譽為計算機科學工程的皇冠,9月24日,在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年會在武漢召......
中新網北京9月21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院長吳一戎9月21日表示,中國空天信息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新階段,迫切需要推動空天信息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以“匯智空......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9月20日在北京舉行2024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透露,在該所組織開展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科普類)首次申報與遴選工作,以及遴選......
作為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和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帶領團隊為我國萬里海疆裝上“千里眼”和“順風耳”,為祖國筑牢堅不可摧的“水下長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
編者按:“災難面前,唯有責任……”伴隨著周喆直緩緩道出這句臺詞,行星發動機依次點火,地球擺脫正在膨脹的太陽流浪向遠方。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系列中的悲壯一幕雖是虛構,對于太陽的力量卻并未夸大絲毫,她只消......
編者按:十五年后回訪,徐星的辦公室還是初見的樣子:擺滿化石的三面貨架、放著顯微鏡的工作臺、放滿專業書和恐龍模型的書柜、電腦桌……就連他本人也一如往常,溫和儒雅、一身利落,只有兩鬢間的星點白發暴露了些許......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有這樣一位醫者,他確立了攻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卻放棄申請專利,只為讓更多患者受益。他為國家培養大批醫學人才,桃李滿天下,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
日前,第三屆生態環保產業服務“雙碳”戰略院士論壇在北京召開。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論壇上表示,某種意義上來說北京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經進入一個平穩期。在這背后離不開北京市在政策端的重視。......
他被譽為“中國藥神”,攻克了最兇險的一種白血病,并為了讓更多病人“吃得起藥”而放棄申請專利;他堅持20年每周“開卷考試”,診治疑難病例,言傳身教,為血液學培養出一片“人才森林”,造就“一門四院士”傳奇......
編者按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黨中央決定,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隆重表彰一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杰出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