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5-24 11:07 原文鏈接: 猴痘病毒會成下一個“天花”嗎?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5月13日以來,12個非猴痘病毒流行國家向世衛組織報告了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確診92例、疑似28例。猴痘病毒正在發生人際傳播,猴痘患者出現癥狀時具有傳染性,通常持續2—4周,尚不清楚無癥狀感染者是否有傳染性。

    由于猴痘(monkeypox)與天花(smallpox)在名字上都帶有“pox”,發病時人體會產生水泡,而且都屬于正痘病毒屬,不少人擔憂猴痘病毒進一步傳播會不會帶來大規模感染的風險。

    猴痘病毒會成為下一個“天花”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5月23日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猴痘病毒較大可能不會引起下一個大流行暴發,但在應對上應該重視它。無論哪種傳染性疾病,能不能有效應對還是要看最經典的“三板斧”——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能做到什么程度。

    控制傳染源:竟要小心土撥鼠

    “在美國,有飼養土撥鼠結果卻感染猴痘病毒的案例。可以說,嚙齒類動物是猴痘病毒的主要傳染源。”郭威說,天花之所以能夠被消滅,除了疫苗有效,還由于人類是它的唯一宿主,沒有其他宿主動物。猴痘病毒不同,它有多種宿主動物,因此在控制傳染源方面,除了考慮社會傳播,還要在與嚙齒類動物接觸時保持警惕。

    傳染源方面,郭威表示,除了防范與人接觸產生的感染,還需要防范與動物接觸可能帶來的感染。

    “猴痘病毒雖然被稱為猴痘病毒,但其中間宿主不僅僅是猴子。”郭威提醒,它的名字是由于首先在猴子中發現,但很多嚙齒類動物都攜帶這種病毒。

    因此,前往流行地區旅居返回的人員還是要注意自身的癥狀,必要時向衛生專業人員報告,進行必要的隔離。記者了解到,相關單位已開始依據猴痘病毒的序列涉及相關的檢測試劑盒,用于傳染源的發現與排查。

    切斷傳播:“喝杯咖啡”事不大

    “新冠病毒和天花病毒是經呼吸道傳播的,目前報告的病例顯示,猴痘病毒在人際間大多經過密切接觸傳播。”郭威表示,這種傳播方式意味著“切斷傳播途徑”較易被控制,也意味著對普通公眾來說,避免與感染者非常親密的接觸就可不被病毒侵犯。

    事實上,喝杯咖啡、聚餐并不在親密接觸范圍之內。這與病毒的感染方式相關。郭威解釋,猴痘病毒需要先進入人體的血液,經由血液在人體內入侵細胞,因此經由黏膜接觸傳播是它的主要傳播方式。新冠病毒則不同,它直接與呼吸道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就能入侵細胞、繁衍、排毒,再傳播,因此主要經由呼吸道傳播。

    世衛組織網站顯示,猴痘病毒可能類似于一些性傳播的疾病,如皰疹和梅毒,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病例在性健康診所被檢測到。目前大多數猴痘病例在男男性行為者中被發現,但不排除社區傳播的可能。除了性行為,經口腔潰瘍、接觸患者的體液、被傳染的衣服等都有可能感染猴痘病毒。

    免疫保護:天花疫苗有效率85%

    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屬于同一種屬,經過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天花疫苗對猴痘病毒的有效率達到85%。

    那么,是不是無需研究新的猴痘疫苗了呢?之前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是不是對猴痘病毒免疫呢?

    “新疫苗還是可以研發的,畢竟天花疫苗不是專門針對猴痘疫苗研發的。在猴痘疫苗未研發出來之前,如果出現了一定規模的流行,開始接種天花疫苗產生抗體,對猴痘病毒也是起一定預防作用的。”郭威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胳膊上會有一個面積和蠶豆一樣大的花疤,是接種天花疫苗留下的。”郭威解釋,理論上說一輩子接種一次就可以了,但隨著年齡增長、時間延長,人體中的抗體也會下降,如果真的出現了流行,也是需要補種疫苗的。由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我國就不再接種天花疫苗了,40歲以下的人群一般都沒有對猴痘病毒的免疫能力,如果流行,仍需要接種疫苗。

    相關文章

    常見病毒可能有助于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傷害

    在與太陽無休止的斗爭中,人類皮膚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微觀盟友。暴露在紫外線下會破壞細胞中的DNA,增加一個人患皮膚癌的可能性。但是,根據近日發表于《癌細胞》的一項對小鼠和人類的研究,正常人類皮膚上常見......

    AI設計“納米籠”模擬病毒復雜結構

    對AI設計的蛋白質“納米籠”進行低溫電子顯微鏡分析。圖片來源:韓國浦項科技大學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設計出一種“納米籠”,成功模擬出病毒的復雜結構。其可遞送治療基因,進而成......

    爭議!病毒新官方名稱引發研究人員不滿

    你或許從未聽說過Betacoronaviruspandemicum這個名字,但你很有可能在過去5年內的某個時刻感染過它。它是導致COVID-19的病毒,其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SARS-CoV-2,即“嚴......

    分子“納米手”能捉住病毒進行檢測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創新的工具——由單一DNA分子折疊成的四指微型“手”。其被命名為NanoGripper。這個納米級別的......

    2024年新型冠狀病毒與猴痘病毒監測檢測技術手把手培訓班成功舉辦

    2024年10月12-17日,由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應急技術中心主辦的全國繼續教育項目“2024年新型冠狀病毒與猴痘病毒監測檢測技術手把手培訓班”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舉辦,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

    2024年新型冠狀病毒與猴痘病毒監測檢測技術手把手培訓班成功舉辦

    2024年10月12-17日,由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應急技術中心主辦的全國繼續教育項目“2024年新型冠狀病毒與猴痘病毒監測檢測技術手把手培訓班”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舉辦,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

    中國校企聯手發表科研成果,借AI發現超16萬種RNA病毒

    記者10日了解到,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在北京時間9日11時發表了中山大學與阿里云合作的科研成果,研究團隊利用云計算與AI技術發現了180個超群、16萬余種全新RNA病毒,是已知病毒種類的近30......

    歷時8年,他們聯手揭穿流行病毒狡猾伎倆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思輝矛和盾,是冷兵器時代的常見武器。今天,科學家在研究一些病毒性傳染病時,發現它們的致病機理,竟然也類似于古代典故中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病毒進入宿主體內后,讓宿主體內本......

    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期?

    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這段時間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大,再加上室內空氣流動有限或室內人群密集,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傳播開來。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嬰幼兒、兒童等低年齡段人群該如何預防?......

    Nature:孫杰團隊揭示免疫上皮祖細胞異常生態位在病毒性肺部后遺癥中的關鍵作用

    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孫杰(JieSun)、臧充之(ChongzhiZang)聯合Cedars-Sinai醫療中心PeterChen在Natur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Anaberrantimmune-epit......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