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一)致病性
狂犬病是人獸共患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動物及家畜中傳播。人狂犬病主要被患病動物咬傷所致,或與汪畜密切接觸有關。也可能通過不顯性皮膚或粘膜而傳播,如狗舔肛門,宰狗、切狗肉等引起感染。并有角膜移植引起感染的報告。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區,其分泌液造成氣霧,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人被咬傷后,病毒進入傷口,先在該部周圍神經背根神經節內,沿著傳入感覺神經經纖維上行至脊髓后角,然后散布到脊髓和腦的各部位內增殖損害。在發病前數日,病毒從腦內和脊髓沿傳出神經進入唾液腺內增殖,不斷隨唾液排出。潛伏期1~2個月,短者5~10天,長者1年至數年。潛伏期的長短取決于咬傷部位與頭部距離遠近、傷口的大小、深淺、有無衣服阻擋,以及侵入病毒的數量。有人認為病毒在犬群多次傳播后毒力增強,可縮短潛伏期。
人發病時,先感不安,頭痛,發熱,侵入部位有刺痛或出現爬蟻走的異常感染。繼而出現神經興奮性增強,脈速、出汗、流涎、多淚、瞳孔放大,吞咽時咽喉肌肉發生痙攣,見水或其他輕微刺激可引起發作,故又名“恐水病”。最后轉入麻痹、昏迷、呼吸及循環衰竭而死亡,病程大約5~7日。
(二)免疫性
機體感染病毒后產生的抗體除中和,補體介導溶解和抗體依賴細胞毒作用外,特異性lgg 抗體還能提高和調節T細胞對狂犬病病毒抗原反應,是接觸狂犬病病毒后同時注射特異性抗體和疫苗的重要依據。細胞免疫也是抗狂犬病病毒主要免疫之一,如殺傷性T淋巴細胞針對靶抗原G,N蛋白可溶解病毒,單核細胞產生IFN和IL2對抑制病毒復制和抵抗病毒攻擊起重要作用。
三、微生物學診斷
將咬人的狗捕獲,觀察10~14天,不發病,則可認為未患狂犬病。若觀察期間發病,將它殺死,取腦作病理切片檢查包涵體,或用熒光標記抗狂犬病毒血清染色,檢查抗原,如為陰性,則用10%腦懸液注射小白鼠腦內,發病后取腦組織同上檢測包涵體和抗原,可提高陽率,但需時較長約28天。如于發病前用同位素標記的合成寡核苷酸探針檢測狂犬病毒RNA,于1-2天就出結果。
患者可采取唾液沉渣涂片,熒光抗體染色檢查細胞內病毒抗原。或發病后2-3天作瞼、頰皮膚活檢,用熒光抗體染色,于毛囊周圍神經纖維中可找見病毒抗原。亦可將狂犬病毒固定毒株感染細胞制成抗原片,加入不同稀釋病人血清阻止熒光抗體染色以測定抗體,一般24小時可出結果。
四、防治原則
(一)公共衛生措施
捕殺野犬,加強家犬管理或口服獸用減毒活疫苗(與食物混合喂食)。預防家畜及野生動物的狂犬病是防止人狂犬病的重要根本措施,其任務涉及面廣,需要全社會的配合支持與理解。
(二)咬傷處理
人被疑似狂犬咬傷時,立即用20%肥皂水沖洗和浸泡傷口,再涂碘酒或濃硝酸(只用于濃度咬傷),然后用碳酸氫鈉沖洗。
(三)特異預防
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或抗狂犬病馬血清(40IU/kg),以1/2時在傷口周圍浸潤注射,其余作肌肉注射。同時立即肌內注射人二倍體纖維母細胞狂犬病疫苗1次,于第一次注射后3,7,14,28天再行注射,共5次,可防止發病。我國應用自制的地鼠腎細胞狂犬病苗,已取得良好效果。目前研制成功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重組痘苗病毒疫苗,狂犬病病毒G、N亞平位疫苗等,正在試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