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牙齒移動的基礎在于牙根位于牙槽骨內,并且有足夠的牙槽骨包繞,當牙槽骨高度與寬度的不足時,牙齒在移動過程中會出現牙根吸收、骨開窗、骨開裂等并發癥。本文報道一例采用GBR技術修復缺損區牙槽骨,并在修復區牙槽骨中進行正畸牙移動,關閉缺牙間隙,探討應用GBR技術修復牙槽骨缺損并進行正畸治療的臨床可行性。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情況
患者郭某,女,34歲,主訴:牙齒不齊,要求矯治。無正畸治療史,全身狀況良好。頜面部檢查:患者面部左右基本對稱,軟組織側貌較直,顳下頜關節無彈響,無雜音。口內檢查:上下牙列輕度擁擠,左側磨牙和尖牙均為中性關系,右側尖牙關系為中性關系,深覆II°,上下牙列中線不正。36II°松動,面可見充填修復體;46缺失,其余牙齒無異常。矯治口內像見圖1。
1.2正畸術前X線檢查
曲面斷層片及CBCT示:18、28、38、48牙胚存在,36根尖可見大面積暗影,頰側牙槽骨吸收至根尖1/3處;46缺失,缺牙區牙槽骨的寬度和高度不足(圖2)。頭顱側位片示:患者為均角,直面型,SNA角、SNB角以及ANB角正常。
1.3診斷
骨性Ⅰ類、安氏Ⅰ類;牙列擁擠、深覆、中線不正;46缺失、36牙周炎、18、28、38、48阻生。
1.4矯治計劃
采用MBT固定矯治技術,拔除18、28,上頜利用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推磨牙遠移,解除上頜牙列擁擠;拔除36,下頜雙側第一磨牙區行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下頜雙側第二、第三磨牙前移關閉第一磨牙缺牙間隙;排齊牙列,調正中線,調整咬合關系;保持。
1.5矯治過程
拔除36,清創。36、46局麻下翻瓣,在骨缺損區及牙槽窩植入混合了PRF的Bio-Oss骨粉,表面覆蓋鈦膜,四周用微鈦釘固定,減張縫合。半年后復查,牙槽骨豐滿,牙齦黏膜愈合良好,X線顯示成骨良好。局麻下去除鈦膜,縫合。粘全口MBT矯治器,0.31~0.46mmNT序列排齊,上下頜換至0.46mm×0.64mmSS不銹鋼方絲。上頜于雙側植入微螺釘種植體支抗推上頜磨牙遠中移動,下頜牽第二磨牙近中移動。下頜雙側缺牙間隙完全關閉后精細調整咬合關系。結束矯治,拆除矯治器,保持,每半年復查。
2.結果
矯正歷時26個月,術后牙列完整,排列整齊,覆覆蓋正常,上下頜中線正,雙側磨牙及尖牙關系均為中性關系;36、46無松動,牙髓活力正常;患者術后面型更加柔和,咀嚼效率得到明顯提高,患者滿意。
3.討論
3.1牙槽骨修復后正畸牙移動的時機
有研究指出,一般在骨移植術3~6個月后,骨移植材料才能有較好的降解吸收,此時進行牙齒移動可以更好地避免牙根吸收。周磊等研究發現骨移植4個月時仍處于松脆狀態,過早移動牙齒會造成骨增量不足。宿玉成也提出如果骨缺損更加廣泛,愈合期將延長至3~6個月。一般情況下,骨移植術后加力時機的選擇視新骨形成情況而定,本實驗對象因為骨缺損量較大,且具有垂直向骨缺損,進行了垂直向骨增量,所以,不適合進行術后即刻移動,而是在術后6個月去除鈦膜后進行的牙齒移動。
3.2牙槽骨修復后正畸牙移動方式及移動速度
牙齒的移動方式與正畸力值大小、作用時間等密切相關,鄧娜研究表明一個非常小的力都可引起牙齒移動,力值過大會使牙周組織負荷過重,阻礙牙齒移動。因此,矯治過程中采用輕力矯治尤為重要。本實驗牙齒移動至骨缺損修復區后,采用輕力矯治,下頜雙側第二磨牙正畸加力初期以每月約0.9mm的速度移動,6個月以后移動速度逐漸減慢,以每月約0.6mm的速度移動,直至間隙關閉。
牙齒移動速度初期較快,后期逐漸減慢,移動方式和在正常骨組織中移動相似,矯治結束X線片所示牙齒在修復區移動未見明顯牙根吸收,同王榮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雖然本實驗治療后,骨缺損修復區移動牙齒未出現松動,牙根未見吸收,牙髓活力正常,說明在牙槽骨缺損區引導骨再生后進行正畸牙移動是可行的。但是,該領域的研究臨床病例仍然較少,還需要進行大樣本更深入的研究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