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鄭小童團隊聯合國外學者在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提出,風驅動的海洋環流變化對熱帶太平洋變暖空間結構具有重要貢獻。這項新觀點發表于《自然-通訊》。
熱帶太平洋作為全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海區,其海表面溫度(SST)變化對區域和全球氣候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研究表明,絕大多數氣候模型一致地模擬出赤道東太平洋(EP)SST變暖,呈現出一種類似厄爾尼諾增暖型,而觀測到的海表面溫度趨勢顯示出赤道中太平洋(CP)冷卻,有時被稱為類拉尼娜增暖型。特別是自1958年以來的最新熱帶太平洋海表面溫度趨勢,其展示出的空間結構比典型的類厄爾尼諾或拉尼娜形態更為復雜。赤道熱帶太平洋變暖模態存在暖-冷-暖的三級子結構,而這種變暖空間分布的形成機制仍不清楚。
該研究結合觀測數據以及氣候模型數據,利用模型開展對全耦合以及風應力機械耦合模式數值試驗的分析,以分離出風驅動的海洋環流變化在塑造歷史時期太平洋海溫變暖模態中發揮的作用。
研究表明,自1958年以來,觀測到的熱帶太平洋復雜的變暖結構是多種物理過程的結果。歷史輻射強迫可以引起副熱帶東北太平洋變暖,并向赤道西太平洋延伸,而不會引起風驅動的海洋環流變化。
相比之下,風驅動的海洋環流的變化將導致赤道東太平洋變暖。通過海洋混合層收支診斷分析,赤道東太平洋的增暖主要是由風驅動的海洋環流的海洋動力過程所主導的,而大氣調整過程則較弱。
通過將海洋動力過程進一步分解,研究發現,東太平洋變暖是由異常的跨赤道風驅動的,其主要機制為赤道以北約5°N處的西風異常所導致的向南的埃克曼輸運,并通過平均緯向環流和經向環流,進一步將暖信號向極地和西太平洋方向擴散,而非海洋垂直平流調整。這一結果凸顯了歷史時期熱帶太平洋增暖空間型中風驅動的海洋水平環流變化的作用被忽視。
該發現不僅為理解歷史時期熱帶太平洋增暖空間型提供了新的動力機制解釋,也對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它強調了現有氣候模型在捕捉赤道中太平洋冷卻信號方面的不足,指出了改進赤道海洋過程和海洋熱力結構模擬的迫切需求。
該研究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聯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阿拉斯加大學和杜克大學的學者共同完成。
大氣污染和氣候變化是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全球性問題,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有著深遠影響。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兩個環境議題之間是否有一些此前未曾發現的關聯?在第54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北京時間4月28日夜間上線一篇中國學者的健康研究論文認為,世界當前的氣候變化路徑以及未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可能會導致到2050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MR......
在約1.4億年前的溫室地球時期,海洋表層溫度如何變化?極地冰川是否存在?這些對全球變暖環境下地球未來發展趨勢具有重要鏡鑒作用的探索研究,廣受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最新消息說......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嶗山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等單位聯合攻關,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水平分辨率達1公里的全球海洋環流模式LICOMK++,在跨異構超算平臺實現全球公里級氣候海洋模擬......
4月11日至13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臭氧污染控制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北京大學......
由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煉焦化學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6171.1-2024)》《鋼鐵工業燒結廢氣超低排放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1408—2024)》《回轉窯無害化處置消耗臭氧層物質技術規范(HJ......
在這篇問答采訪中,SamikshaSingh討論了她的團隊在微塑料研究中的最新成果,這些研究為如何通過海洋監測改善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見解。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沿海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污染是一個重大問......
當地時間1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第一資本體育館內簽署一系列行政令,其中包括美國將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特朗普撤銷近80項拜登政府的行政命令,實施聯邦法規凍結以控制官僚體系、......
1月9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海南研究院揭牌儀式暨第一屆深海礦產資源青年學術論壇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行。海南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國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三亞市人民政府黨組......
人人都知道海水是咸的,那么在覆蓋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里,不同位置的海水會一樣咸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遙感衛星去“看”。然而,這件說起來簡單的事,卻困擾了科技界很多年。11月14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