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14-11-18 10:42 原文鏈接: 潘建偉小組實現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到更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和清華大學合作,將可以抵御黑客攻擊的遠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200公里,創下新的世界紀錄。11月7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這一重要成果。

      量子密鑰分發為安全信息加密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絕對安全的解決方案。然而,現實系統的器件不滿足理論假設的缺陷,會引入各種安全漏洞,從而導致黑客攻擊,特別是“時間位移攻擊”“死時間攻擊”和“強光致盲攻擊”等針對探測系統的攻擊,成為“量子黑客”的主要攻擊點。2013年,潘建偉小組和加拿大一研究組分別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完美解決了所有針對探測系統的攻擊,然而這些前期實驗結果的傳輸距離僅為50公里左右,嚴重限制了該技術在實用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中的應用。

      “如果是50公里的傳送距離,連所在的城市都走不出去,就無法拓展到城際網,應用于兩個城市之間。而且量子信號走到50公里時就變得非常弱,加上探測器本身有噪聲,有價值的信號無法傳送。這時就需要一個好的低噪探測器,比如中科院微系統所的超導探測器,噪聲低,效果好。”潘建偉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潘建偉小組通過發展高速獨立激光干涉技術,結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自主研發的高效率、低噪聲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將該協議的安全距離突破至200公里,并將成碼率提高了3個數量級。

      該工作被《物理評論快報》審稿人評論為“實用量子密鑰分發的重要里程碑”和“物理和技術上的重大進展”,并被選為“編輯推薦”論文。同時,歐洲物理學會下屬網站《物理世界》也以《安全的量子通信傳輸到遠距離》為題,對其進行了報道。

      此外,為進一步驗證現場光纖情況下的系統性能,潘建偉小組還選取了合肥市量子通信網的3個節點進行了外場實驗,文章已被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旗下《量子電子學選題》雜志接受發表。

      “這項成果可以更好地用于城際的連接,抵御百公里外的黑客。”潘建偉說。

    相關文章

    突破性里程碑!成功實現基于器件無關量子隨機數信標的零知識證明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125010)等資助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張強教授等與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首次實現了一套以器件無關量子隨機數產生器(D......

    國自然公布“復雜惡劣條件下水電工程智能建設新理論新方法”項目指南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指南引導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復雜惡劣條件下水電工程智能建設新理論新方法”項目指南。面向國家西南地區水電開發重大戰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

    超原子半導體創下速度與效率紀錄

    半導體已經變得無處不在,但它們也有局限性。半導體中會產生激子(電子-空穴對),這意味著能量以熱的形式損失,信息傳輸是有速度限制的。發表在26日《科學》雜志的論文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家團隊描述了迄今......

    重磅!微型高精度集成鉆石量子電流傳感器研制出

    電動汽車、智能電網、高速列車等新興工業應用的快速發展,對高精度的電流傳感器提出了更高要求。與傳統電流傳感器相比,基于量子效應的傳感裝置可以利用量子態操控技術來提高測量的精度。這些優勢使得基于量子效應的......

    《科學》:掃描隧道顯微鏡操控單原子進行量子計算新方法

    黏附在STM尖端的鐵原子與一個鈦量子比特(藍色)“對話”,用它讀取和寫入其他兩個量子比特(紅色)的信息,并讓它們執行基本的量子計算。圖片來源:量子納米科學中心   &nb......

    高效量子引擎開發或將推動量子革命

    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和斯圖加特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合作,利用量子力學原理設計并制造出一種引擎。這是根據粒子在極小尺度上遵守的特殊規則開發的引擎,它不依賴于傳統的燃料燃......

    室溫下量子材料實現“自旋”控制

    科技日報北京8月16日電 (記者張佳欣)據《自然》雜志16日報道,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找到了一種控制有機半導體中光和量子“自旋”相互作用的方法,即使在室溫下也能發揮作用,為潛在......

    中國量子信息,何以堅定自強不息?

    二十年前,潘建偉團隊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提出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想法之初,國際上許多學者都認為不太現實——要把一個個單光子那么微弱的信號,從1000公里的外太空空送到地面,還要能夠......

    新型雙色發光人造分子制成可實現瞬時顏色切換

    據3日發表在《自然·材料》上的論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由兩個耦合的半導體納米晶體組成的“人造分子”系統,該系統可以發出兩種不同顏色的光,實現了快速和瞬時的顏色切換。這表明,在納米尺度上......

    首個基于微波的量子雷達

    法國國家科學院里昂高等師范學院的科學家最近開發出了首個基于微波的量子雷達,其性能比現有傳統雷達高20%,實現了所謂的“量子優越性”。相關研究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志。最新研究負責人之一本杰明......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