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1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利用先進的熒光顯微鏡技術,首次對人體活細胞內細胞核的形狀變化進行了動態研究,發現細胞核表現出快速波動性,這種“內部時鐘信號”標志著人類首次找到表征細胞周期改變的物理特性,為理解生命物質構成和疾病成因提供新途徑。
之前的相關研究,只能將發育到生命周期某個點的細胞提取后進行研究,提取出來的細胞已經處于停止分裂即“死亡”狀態,通過這類研究,科學家已經知道,在一個細胞生命周期中細胞核的形狀和大小會發生巨大改變。但鑒于技術限制,無法對活細胞內細胞核的改變進行跟蹤,因此細胞核的形狀在細胞生命周期的各個時間段是否發生改變,一直無從知曉。
發表在《美國科學院學報》上的這一最新研究稱,紐約大學物理系副教授亞歷山德拉·茲多伐斯卡和同事利用熒光顯微鏡技術,觀察活細胞內細胞核形狀在各個時間點快速而細微的改變。他們在人類細胞核內發現了一種之前沒有檢測到的活動類型:在熒光顯微鏡下,核被膜每隔幾秒就會閃爍熒光,意味著其大小每隔幾秒就會波動,更重要的是,這種形狀波動的幅度在整個細胞周期內呈現出遞減趨勢。
茲多伐斯卡解釋道,核被膜是細胞核最外層結構,既可保護核內DNA分子免受損傷,又是物質交換的通道。核被膜在結構和功能上出錯的話,會導致心肌病、肌肉萎縮癥和癌癥等發育性遺傳病。他表示:“核被膜波動過程可看作細胞的內部時鐘,其波動信號能告訴人們細胞處于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其背后機理對認識健康細胞的重要成分和病變細胞的病因具有重要意義。”
從細菌到藍鯨,生物體內的細胞數量超過了地球上沙粒估計數量的一萬億倍,比宇宙中所有恒星都要大一百萬倍。根據最新估計,曾經存活過的細胞數量還要大10個數量級。這些計算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繁殖力,......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部生物分子高效分離與表征研究組研究員趙群、張麗華等,與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副研究員龔洲合作,提出了利用原位化學交聯-質譜技術(invivo......
——長效觀察活細胞實時監控避污染LabServTM活細胞監控儀SmartCell-1是一款性價比超高的活細胞成像儀器,它能被放進培養箱內實時監測細胞生長,是細胞智能監控助手,兼具輕巧緊湊、易用性好、性......
在活細胞內,蛋白質和其他分子通常緊密地堆積在一起。這些密集的簇很難成像,因為無法將熒光標記嵌在分子之間而使它們可見。據29日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志上的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
在我們呱呱墜地之前,受精卵是如何發育成復雜個體的?為何正常的細胞會慢慢變成癌細胞?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了解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正常發育的過程,也對理解疾病的產生和發展至關重要。然而......
華中科技大學課題組3月12日在NatureMethods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超分辨熒光顯微鏡,實現對活細胞的精細動態和相互作用進行快速、三維、長時程地觀測。細胞的穩態離不開內部多......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從16世紀末開始,科學家們就一直使用光學顯微鏡探索復雜的微觀生物世界。隨后顯微鏡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工業、醫療衛生等領域,在光學顯微鏡后又出現電鏡及原子力顯微鏡等技術,后者雖然實現了......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基于細胞的研究是生命科學的基礎。然而,由于細胞體積極小,一些重要組分含量極低,細胞微環境的復雜性等等因素使得單細胞分析成為一項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通常的生命科學......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21年全國學術大會與4月14日在重慶盛大開幕,尼康儀器攜三大重磅產品亮相,展臺吸睛無數。分析測試百科網采訪了尼康公司應用工程師王東鵬先生,他為我們介紹了本屆大會......
細胞膜既是保護細胞的重要屏障,也是細胞與外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界面。空間總厚度約為10納米的細胞膜(含突出于細胞膜兩側的膜蛋白結構)可被視為準二維凝聚相體系。磷脂雙層膜及鑲嵌于膜上的眾多蛋白質,整體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