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3 泛發性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患者家系圖
2 討 論
泛發性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也被稱為 HaileyHailey 病(HHD),是以皮膚棘層松解為特征的常染色體 顯性遺傳性皮膚病[2]。
目前的遺傳學研究表明本病的基因定位于
3q2124,是編碼高爾基體 Ca2+泵的 ATP2C1 基因發生突變, 致角質形成細胞內 Ca2+調節障礙,細胞間信號傳遞異
常,高爾基體內的 Ca2+濃度難以維持,導致表皮細胞間 的黏附發生障礙[3]。Chao 等[3]研究發現基因型和臨床表
型之間無相關性,基因突變類型不同的患者臨床表現 無差異性。ATP2C1 基因突變率高達 26%,70%的突變
為無義突變、錯義突變、插入缺失突變或者剪接突變, 檢測 HHD 患者外周血中的 ATP2C1 mRNA 的表達水
平可為本病的預防、治療和預后提供重要信息。本例患 者基因測序示雜合的 ATP2C1 基因錯義突變(c.506T> A,p.V169E)。
正常人群中表皮 Ca2+濃度呈梯度變化,而 HHD 患者的這種變化消失,若遇各種理化刺激,如紫外線 及摩擦等可破壞皮膚屏障,更使
Ca2+梯度消失及癥狀 加重[4]。 本病臨床上好發于 10~30 歲患者,表現為在皮膚 褶皺部位,如腋窩、頸部及腹股溝等出現大小不等的
水皰,皰壁易破并形成糜爛、結痂、浸漬及鱗屑,多呈 對稱分布, 可伴有惡臭。疣狀增生和疼痛性裂紋較常見,
冬輕夏重,愈后不遺留瘢痕,但易形成炎癥后色素沉 著。本病慢性經過, 易復發。少數患者有黏膜損害, 病情
易反復。據統計,國內報道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 2∶1, 國外報道為 1.4∶1。本病發病率為 1/5 萬, 其中約 70%患
者有家族史[4]。當皮損不僅局限于典型發病部位(如: 腋 窩、 腘窩、腹股溝和乳房下等褶皺部位),而廣泛累及患
者軀干和四肢等不典型部位時,可謂泛發性家族性良 性慢性天皰瘡。泛發性最早是由 Friedman-Birnbaum
等[5]報告。后國內外學者陸續報道數例[6-7]。本例患者除 在頸部、腋窩、肛周及股溝等皮膚褶皺部位有皮損外,
其項部、肩背部、下腹部及膝前區等處亦可見較多類 似皮損,同時檢測到了雜合的 ATP2C1 基因錯義突
變,診斷為泛發性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無疑。一般 文獻報道泛發性患者均為散發 (即便有家系報道),本
文報道的這個家系除本例患者外,其余均是只有典型 部位發病,而有文獻報道了一個大的家系中所有患者
除了常見部位,還累及胸部及臍周等部位[8]。這一現象 值得進一步研究。 本病皮損組織病理上可以表現為表皮內廣泛的
棘層松解,棘細胞間橋消失,細胞可提前角化,類似谷 粒細胞,真皮內有中等量淋巴細胞浸潤。 導致皮損泛發常有一定的誘發因素。一些外部的理 化因素,
如出汗、 外傷、 熱、 光及 UVB 照射,甚至藥物均 可使疾病加重, 致皮損泛發全身[6, 9]。近來有研究發現皮
膚感染也會引起疾病泛發[10],這些病原體包括金黃色 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單純皰疹病毒、白念珠菌、
皮膚癬菌和疥蟲。研究表明感染很可能是使皮損全身泛發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認為這種現象實際上是一種 同形反應。本例在多處皮損分泌物中均培養出金黃色葡
萄球菌,考慮感染是導致本例泛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本病在成年患者中是完全外顯的, 但不同患者
的表現程度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在家族史及皮損不典 型的情況下,易誤診為濕疹、體股癬、增殖性天皰瘡及
疣狀表皮發育不良等疾病。本病臨床及組織病理上還需 要與毛囊角化病、尋常型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皰疹樣 天皰瘡以及小皰型類天皰瘡鑒別,
它們的臨床表現各有特 點, 可以通過組織病理和免疫熒光檢查將其區分。暫時性 棘突松解性皮病雖然在組織病理上和本病有相似處,
但多散發且無家族史,多表現為頸部、 胸部及背部的紅 棕色水腫性丘疹或丘皰疹,日曬后加重。 本病傳統的治療包括外用糖皮質激素、濕敷、抗感
染,口服維 A 酸類、氨苯砜、免疫抑制劑(如甲氨蝶呤)
及抗生素等。但通常只暫時抑制病情,容易復發。有國 外學者嘗試采用皮膚磨削及表皮移植等外科手術方法
延緩復發,但常導致明顯的不良反應(局部缺損及功能 障礙等)。相比外科手術方法, 激光更安全且并發癥更小,
其治療原理可能與治療引發真皮乳頭層纖維化有關, 使 基因表達缺陷的表皮和角質形成細胞被摧毀, 而留下正
常皮膚附屬器再生表皮,并不出現黏附缺陷[11-12]。Hamda 等[13]應用 NB-UVB、補骨脂素長波紫外線(PUVA)等治
療本病也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但 Mayuzumi 等[9]報 告,日曬可加重病情,故其療效及相關機制仍有待進一 步探討。Le Saché-de
Peufeilhoux 等[14]報告口服多西環 素 100 mg/d,可顯著改善癥狀, 半量維持治療, 可減少復 發。
López-Ferrer 和 Alomar[15]使用肉毒素治療取得了較為 滿意的療效。也有試用重組人 LFA-3/IgG1 融合蛋白
Alefacept[16]、 外用他克莫司和 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 等[17]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的報道。本例患者因懼怕激光治
療,故選擇了相對保守的治療,亦獲得較好療效,但長 期療效仍需觀察。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