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常用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主要有:
(1)對腸桿菌科和葡萄球菌屬細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但對銅綠假單胞菌無作用者,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核糖霉素。其中鏈霉素對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球菌作用差,但對結核分支桿菌有強大作用。
(2)對腸桿菌科細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具強大抗菌活性,對葡萄球菌屬亦有良好作用者,如慶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異帕米星、小諾米星、依替米星。
(3)抗菌譜與卡那霉素相似,由于毒性較大,現僅供口服或局部應用者有新霉素與巴龍霉素,后者對阿米巴原蟲和隱孢子蟲有較好作用。
此外尚有大觀霉素,用于單純性淋病的治療。所有氨基糖苷類藥物對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的抗菌作用均差。
一、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適應癥
1.中、重度腸桿菌科細菌等革蘭陰性桿菌感染。
2.中、重度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治療此類感染常需與具有抗銅綠假單胞菌作用的β內酰胺類或其他抗生素聯合應用。
3.嚴重葡萄球菌或腸球菌感染治療的聯合用藥之一(非首選)。
4.鏈霉素或慶大霉素亦可用于土拉菌病、鼠疫及布魯菌病,后者的治療需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
5.鏈霉素可用于結核病聯合療法。
6.新霉素口服可用于結腸手術前準備,或局部用藥。
7.巴龍霉素可用于腸道隱孢子蟲病。
8.大觀霉素僅適用于單純性淋病。
二、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注意事項
1. 對氨基糖苷類過敏的患者禁用。
2.
任何一種氨基糖苷類的任一品種均具腎毒性、耳毒性(耳蝸、前庭)和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因此用藥期間應監測腎功能(尿常規、血尿素氮、血肌酐),嚴密觀察患者聽力及前庭功能,注意觀察神經肌肉阻滯癥狀。一旦出現上述不良反應先兆時,須及時停藥。需注意局部用藥時亦有可能發生上述不良反應。
3.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社區獲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抗菌作用差,又有明顯的耳、腎毒性,因此對門急診中常見的上、下呼吸道細菌性感染不宜選用本類藥物治療。由于其毒性反應,本類藥物也不宜用于單純性上、下尿路感染初發病例的治療。
4. 腎功能減退患者應用本類藥物時,需根據其腎功能減退程度減量給藥,并應進行血藥濃度監測調整給藥方案,實現個體化給藥。
5. 新生兒、嬰幼兒、老年患者應盡量避免使用本類藥物。臨床有明確指征需應用時,則應進行血藥濃度監測,根據監測結果調整給藥方案。
6. 妊娠期患者應避免使用。哺乳期患者應避免使用或用藥期間停止哺乳。
7. 本類藥物不宜與其他腎毒性藥物、耳毒性藥物、神經肌肉阻滯劑或強利尿劑同用。與注射用第一代頭孢菌素類合用時可能增加腎毒性。
8.本類藥物不可用于眼內或結膜下給藥,因可能引起黃斑壞死。
加拿大和美國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種靶向細菌核糖體的新型廣譜套索肽抗生素,對多種致病細菌表現出殺傷力,其中包括對現有藥物具有耐藥性的菌株,為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提供了新路徑。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英......
多重耐藥致病真菌的全球傳播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有必要發現具有獨特作用模式的抗真菌藥物。然而,由于已知化合物的高頻率重新發現和缺乏新的抗真菌藥物靶點,傳統的基于活性的篩選先前未描述的抗生素受到......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分析認為,到2040年,全球牲畜抗生素使用可能比2019年增長近30%。這項發現凸顯出在畜牧業領域開展全球協調行動的必要性,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相關研究4月1日發表于《自然—通......
日前,2024年湖北省科技獎結果揭曉,武漢輕工大學副校長、教授侯永清主持的“豬禽腸道健康營養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侯永清教授。武漢輕工大學供圖28年潛心飼料替抗研究腸道是營養......
12月2日,默沙東(MRK.US)的抗生素組合注射用亞胺西瑞(亞胺培南500mg+西司他丁500mg+瑞來巴坦250mg)在華獲批上市。根據臨床試驗進展,推測此次獲批的適應癥為呼吸機相關性細菌性肺炎(......
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交叉創新研究院修復生態學研究團隊在光催化降解抗生素領域取得進展,以活化生物炭(ACB)為載體,通過水熱反應聯合化學共沉淀法研發了新型N,S共摻雜生物炭基Ag3PO4復合光催化劑(......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在英國學術期刊《柳葉刀》上發表論文說,2025年至2050年間,全球預計將有超過390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人員17日表示,抗生素耐藥性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必須采取......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上題為“Microbialintestinaldysbiosisdriveslong-termalle......
現實中,醫生通常會在術前為剖腹產女性患者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防止手術部位出現感染。但有人擔心,如果藥物在臍帶被切斷之前通過臍帶到達嬰兒體內,這些抗生素是否會對新生兒及其腸道微生物群產生負面影響。近日,......
大約100年前,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改變了人類與細菌之間生死搏斗的歷史。隨后,科學家又相繼研制出一系列抗生素。這些藥物曾在一段時間內,幫助人類贏得了對抗細菌感染的斗爭。但隨著新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