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首次公布CLP法規附件VI(統一分類標簽)中的CMR物質(致癌(Carcinogenic)、突變(Mutagenic)、有生殖毒性(Toxic to Reproduction)物質)完成REACH注冊或CLP通報的情況。ECHA將整理好的數據置于報告末尾的表格當中,對于企業來講,可以為未來的物質生產、篩選高風險物質、編寫安全數據表(SDS)、制作標簽提供重要的參考意見。
ECHA采用全自動化程序和IT操作對超過25000份的REACH注冊卷宗和350萬的CLP通報卷宗進行原始數據分析。根據4月份最新的數據快速篩選結果顯示,5300種物質完成了REACH注冊、116000物質完成了CLP通告。
ECHA從CLP法規附件VI下1008種CMR物質分類條目中抽選出1116種具有數據標識(EC號或CAS號)的數據入手,對該龐大的數據范圍進行粗略分析。臨時數據對比顯示在歐盟層面已經達成統一分類標簽的CMR物質中,60%已經或完成REACH注冊或履行CLP法規下對C&L名錄中的物質進行通報的義務;尚有40%的名錄中的物質未有完成義務歸屬。這些物質大多屬于石油工業用途的非結構性材料(UVCB)物質。在準備REACH注冊時,石油工業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評估和識別物質身份,統一分類命名,減少了市場上同一物質不同名稱的現象。
ECHA分析40%無完成任何匹配義務的CMR物質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CLP法規附件VI的物質主要基于歐盟理事會第67/548/EEC號決議(關于危險物品的分類、包裝與標識的有關法規與行政規定),包含了數十年來已經公認的分類標簽統一的C&L物質名錄。實際上當中的眾多物質可能已經被其他毒性更低的物質取代,在歐盟市場已經停產或停售了。此外,一個物質是否由REACH及CLP法規定義為CMR、被置于市場并非進入C&L名錄的先決條件。實際上,附件VI中的一些物質在市場上已經極其罕見。像綠鎳礦,這種氧化鎳的罕見的礦物成分已經幾乎難以尋見。目前尚無任何人工操作方式來篩選排除幾乎匿跡或“過期”的物質。
粗略分析超過2000種的物質在REACH注冊或是CLP通報過程中被相關實體自我鑒定為CMR物質。因此很明顯在CLP附件VI下的物質并不能完全代表市場上所有的CMR物質。ECHA仍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以期能輔助主管當局進行CLP法規的統一分類標簽工作指導和準備。今年1月份,ECHA發文表示近三分之一的CMR物質未完成REACH注冊或CLP通報,此次發布的首份正式報告顯示這個數據已經有所下降,縱然ECHA強調這只是個粗略數據,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隨著歐盟C&L名錄的發表及目錄逐步更新,企業自發篩選高風險物質、尋找CMR物質替代品的行為有所上升。
詳情參見:http://echa.europa.eu/documents/10162/13562/cmr_report_en.pdf
2024年8月7日,歐盟委員會發布監測人類飲用水中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分析方法的技術指南。主要內容如下:(1)定量限:“PFAS總和”參數的LOQ應為30ng/L(0.03μg/L)或更......
305通則真菌毒素檢測征求意見稿中,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包括了液相色譜-串聯三重四極桿質譜法、液相色譜-串聯高分辨質譜法,制定赭曲霉毒素等毒性較強的限量值。將黃曲霉素M2,伏馬毒素B1/B2、鏈格孢酚、......
走進李彥老師的書房,映入眼簾的便是通天的書架。書籍林立其上,從基礎的化學原理到前沿的科研成果,從經典的化學實驗到創新的科學發現,原子與分子共舞,老教授們的奠基之作與跨學科的“閑書”構筑起這片奇妙樂園。......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孫滔6月20日,記者在成都見到鄧黎的時候,他剛從福州回來。在福州醫科大學召開的某藥劑學教材修訂會議上,他受邀作了一個學術報告。與會的一些老師感慨:“鄧老師,今天終于見到真人了,我......
據報道,歐盟委員會預計從7月4日起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關稅。自去年10月以來,歐盟一直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反補貼調查”,這被許多人批評為違反市場規則、搞貿易保護主義。與一些政客不同,歐洲商家和......
近日,ESI公布最新學科統計數據,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成為該校繼工程學后,第二個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的學科。同時哈爾濱工業大學ESI國際排名由166位上升至14......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員汪國雄和研究員高敦峰團隊在乙烯電催化轉化利用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反向單原子摻雜策略,實現了高活性高穩定性的乙烯電催化環氧化制環氧乙烷,相關成果發表在......
近日,歐盟委員會通過了歐盟旗艦科學項目“地平線歐洲”計劃的第二個戰略規劃。這一戰略規劃旨在為促進2025—2027年歐盟的研究和創新制定戰略方向并提供資金,以應對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數字化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姜鵬、副研究員陸曉偉、包信和院士團隊開發了柔性、可穿戴長波紅外光熱電探測器,并將其用于電子皮膚非接觸溫度感知。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仿生觸覺是智能機器人......
Nature,4April2024,Volume628Issue8006《自然》2024年4月4日,第628卷,8006期拉德克里夫波在振蕩▲作者:RalfKonietzka,AlyssaA.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