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有核細胞計數變化
(1)骨髓增生程度:增生極度活躍,常見于各種類型急、慢性白血病。增生明顯活躍常見與各類性白血病、增生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紫癜、脾功能亢進(脾亢)等。增生活躍見于正常骨髓或某些增生性貧血、淋巴肉瘤早期、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增生減低可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部分低增生型白血病,各種惡性腫瘤、白血病等在化療過程中骨髓增生被抑制。增生極度減低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
(2)骨髓粒紅細胞比例:比例增大常見于粒細胞白血病、純紅再障、類白血病反應等;比例減少常見于急、慢性失血、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減少癥、脾功能亢進、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MDS)等;粒紅比例正常見于正常骨髓象、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多發性骨髓瘤、惡性組織細胞病、骨髓瘤轉移、淋巴肉瘤等。
(3)巨核細胞的數量
①增多:急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幼稚型巨核增多為主、慢性以成熟型居多,并伴形態學改變;巨核細胞性白血病以原始與幼稚型增多為主;慢粒早期以幼稚和成熟產板型增多為主;急性失血溶血以成熟產板型居多。
②減少:見于急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各種急性白血病、純巨核細胞再生障礙;而增多則常見于ITP、MDS、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脾功能亢進等。
2、骨髓細胞形態學變化
(1)細胞大小變化:較正常細胞體積大的病理改變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白血病和白血病化療期間、重癥感染等;細胞體積變小的疾病有缺鐵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白血病等。
(2)胞漿變化:缺鐵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巨幼細胞性貧血、急性白血病中常見的內外漿、多發性骨髓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各種嚴重病毒感染。漿內顆粒異常可見于感染、類白血病、重金屬中毒、白血病化療期間、MDS、脾亢、各種類型貧血。漿內有空泡出現可見于:中毒、感染、灼傷、ITP、MDS、ALL-L3和AML-M3和M5、淋巴瘤等。
(3)胞核的變化:常見核形異常的疾病有感染、中毒、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MDS、白血病和白血病化療期間、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核成熟度異常可見于病毒感染、巨幼紅細胞性貧血、MDS、慢性感染、先天性Pelger-Hiiet畸形、脾亢、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