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在2歲以上的患者,按照Tessier分度,Ⅱ度可行顱外徑路矯正術;Ⅲ度可選擇顱內外聯合徑路矯正術。
一、手術原則應用截骨的方法,將骨性眼眶游離后向中心靠攏。
二、眶距增寬癥的手術方法和步驟:
1、切口選擇:顱內一顱外聯合徑路選用橫顱冠狀切口。顱外徑路的U形截骨和0形截骨也選用冠狀切口,而眶內壁截骨內移則既可選用冠狀切口,也可選用鼻根內眥部的局部切口。
2、顱外徑路截骨手術
(1)眶內側壁截斷及內移手術:先截除鼻中隔的過寬鼻骨及篩竇,然后將部分或全部眶內側壁和鼻眶緣截斷后連同內眥韌帶向中心靠攏,用微型鈦板固定。兩旁的截骨后間隙則進行嵌入植骨。可選用冠狀切口進路。
(2)U形截骨術:在眶內側壁、外側壁、眶下緣和眶底進行截骨,截下骨塊呈U形,同時截除中心部過寬的鼻根部及篩竇組織,將眶下部向中心靠攏,結扎固定,并在留剩的兩側骨間隙中進行植骨。本術式適用于Ⅱ度眶距增寬癥,且篩板位置較高,及無腦膜膨出的病例。適用于IOD(內眶距)小于40mm的病例。
(3)O形截骨術:這是在U形手術的基礎上擴大、連同眶上緣及額竇的底部一并截斷,向中心拉攏固定的術式,較U形手術徹底,適用于中度眶距增寬而額竇尚未完全發育者。7~8歲內的兒童不宜應用本手術,否則可能造成顱前窩的暴露。
3、顱內一顱外聯合徑路的手術方法:基本手術操縱步驟為前額開窗、前額眶上骨橋制備、眼眶截斷并向中心靠攏及植骨等步驟。
(1)顱腔內徑路:二期手術操縱:第一期先截開顱骨,把額葉從顱前窩翻起,同時修補硬腦膜以防止腦脊液外漏;第二期進行眶周截骨術,同時切除鼻部中間的部分骨組織,包括篩板和鼻中隔。
一期手術操縱類似于二期的術式,但又作顱骨矢狀縫旁側切割,可使篩板及嗅覺器不受損傷。在操縱中眼眶截骨必需在眶軸的后側進行,并盡可能靠近后外側,但不進入中顱窩,這樣便能有效地移動眼球及眼眶。
(2)“V”形截骨術:關于中等程度的眶距增寬癥的矯正可以施行“V”形截骨術,它包括雙側眼眶周壁及眶底的截骨術,但應保存眶頂壁的完美(Tessier,1973)。
(3)中面部劈開手術:用以一期矯正眶距增寬癥和中面部分開畸形,行雙側眼眶周壁及腭板正中截骨;手術把分開的面部兩側包括左右兩邊的上頜骨向內側移動,以使突起的“V”形上頜弓得到改善,并矯正眶距增寬。
(4)組織擴張的作用:當鼻缺損需再造又沒有足夠的軟組織量可運用時,組織擴張關于矯正眶距增寬癥可以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可在術前1個月分別在顴弓區的骨膜下和前額部區的骨膜上置入組織擴張器,可以有效地克復軟組織的內在張力并防止術后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