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段齒形結扎術1982年丁澤民采用分段齒形結扎術治療環狀混合痔,此法采用放射狀切口,使痔核下端分離及結扎頂點的連線均呈曲線,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保證內痔脫落后的創面呈齒形,由于保留了肛管皮橋、黏膜橋,進行了齒形分離結扎,這對避免肛門狹窄、肛門松弛、黏膜外翻等后遺癥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很好地解決術后疼痛、水腫、出血及皮贅形成。
2、分段切除結扎術分段切除結扎術是治療混合痔和環狀混合痔的常用方法之一,有的術式加做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以防止肛管狹窄,有的術式做了部分縫合。如陳克金采用改良式分段外剝內扎術治療重度環狀混合痔。鄧正明以改良環狀混合痔術式治療混合痔,結合外剝內扎術及齒狀分段結扎術的特點而成,并間斷縫合。王民基采用保留齒狀線及皮瓣矯正術治療環狀混合痔。隨后蔡巧英等采用痔結扎切除結合肛門成形術治療環狀混合痔,此方法在痔結扎切除的基礎上結合肛門成形術,與單純痔結扎切除術相比,進一步切除肛緣多余的皮贅和內痔黏膜,較單純痔結扎切除術治療更徹底,但由于對皮橋下較明顯的痔核未行皮下潛行剝離,仍有水腫出現,創口常有肉芽長出,縫合處裂開,出現多余皮贅。
3、外剝內扎合皮橋整形縫合術外剝內扎合皮橋整形縫合術是常用的環狀混合痔手術方式,其手術要點是在外剝內扎的基礎上再在兩個切口之間,行皮橋整形切開縫合,即于齒線下0.15 cm行橫形切斷皮橋,清除皮橋下曲張之靜脈團、結締組織及切除冗長之皮贅,上下皮橋斷端用1 號絲線縫合,使游離之肛管皮橋固定于內括約肌下緣,力求皮橋縫合無張力,肛管覆蓋皮膚平整。本術式改良了傳統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按自然分界在肛緣采用微小切口剝離切除外痔,結扎較大內痔核,較小的內痔以消痔靈注射處理,保留足夠的皮膚黏膜橋,盡量保存肛墊及atz 區上皮組織,可防止肛門狹窄的發生,術后肛門反射及控便功能恢復良好;肛緣殘留的痔核采用橫形斷橋,潛行剝離皮下曲張的靜脈團、結締組織,切除冗長的皮贅,橫向縫合吻合皮橋,縫合切口皮膚時,使保留的皮膚黏膜橋緊貼創面、固定于內括約肌下緣,解決了皮橋松弛,防止黏膜外翻,符合肛門整形的要求。既能將環狀痔核徹底處理,又能保持肛管解剖生理功能,有效解決了臨床治療環狀混合痔中遇到的難題。
4、翼形切縫結扎內注術翼形切縫結扎內注術由徐廷翰在外剝結扎內注術基礎上,結合肛門整形術創制,其手術要點是查肛擴肛顯露痔瘡,用蚊式鉗鉗夾內痔,用化痔易在痔核內作柱狀扇形雙層注射。然后將環狀外痔以高突部為中心分段作扁棱形即翼形切口切除外痔和剝離曲張靜脈叢,再將扁棱形切口兩側對合縫合,并用中彎于剝離外痔根部相應內痔下端鉗夾并縫扎。該方法使切口呈翼形,加寬了肛管通道的直徑,雖然多切口切除了肛周增生皮膚也不會造成肛門狹窄,較徹底地清除了病變組織,使肛門外形規整,又良好地保護了肛門的正常功能。但仍有肛門水腫、組織增生、傷口裂開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