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性肌力作用:是一種直接作用,而不是通過神經機制實現的。其正性肌力作用是由于Na -K -ATP酶的抑制,鈉、鉀離子通過心肌細胞膜主動轉運之能量,即由此酶提供(鈉泵)。洋地黃毒毒苷與Na -K -ATP酶在細胞膜上可逆性結合,阻止了ATP的結合,阻抑Na 和K 的主動轉運,鈉泵失活,結果使細胞內Na 增加,K 減少,洋地黃苷類的直接電生理作用及毒性是由此而來的。細胞內Na 增加能刺激Na -Ca2 交換增多,而使細胞對Ca2 的攝入增加,Ca2 在興奮收縮耦聯中起了重要而關鍵的作用,因而細胞內Ca2 的增加可能是洋地黃毒毒苷產生正性肌力作用的基礎。洋地黃毒毒苷對心力衰竭具有有益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作用,可增加衰竭心臟的心排血量和心臟做功。洋地黃毒毒苷使心肌收縮力增加可導致心氧耗量增加,但同時使心臟收縮期心室腔中排血量增加,殘余血量減少,又能反射性地使心率下降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心臟容積隨之縮小,室壁張力降低,心臟收縮期縮短,相對地延長舒張期,使因心力衰竭而擴大的心臟縮小和心率減慢。因此,心肌總的耗氧量減少。
2.電生理作用:治療劑量的洋地黃毒毒苷輕度降低竇房結的自律性,使房室結傳導時間和不應期延長,致使房室傳導減慢,心房肌的應激性降低,縮短心房肌的不應期而延長房室結的不應期。這是由于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抗腎上腺素能作用和程度較輕的直接作用引起的。中毒量洋地黃毒毒苷引起的電生理改變為自律性增高,抑制傳導性可導致各種心律失常發生。
3.自主神經系統作用:洋地黃毒毒苷作用于心肌,具有擬迷走和擬交感神經作用。迷走神經常傳導由中樞發放的沖動,對心臟活動發生持續的抑制性影響,使竇性心率減慢,房室傳導延緩,心房不應期縮短。洋地黃毒毒苷的擬交感神經作用增加竇房結的興奮節律;加快心肌和房室束對興奮的傳導;增強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縮力。大劑量的洋地黃毒毒苷還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并可因交感神經興奮增強而誘發異位性心律失常。洋地黃毒毒苷屬于非極性洋地黃毒毒苷的擬交感神經作用較強,具有較強的正性肌力作用,但易誘發或加重異位性心律失常。
4.治療量的洋地黃毒毒苷可引起如下心電圖的改變。一是心電力產上常有ST段魚鉤狀下垂和T波雙向或倒置,T波的變化是洋地黃毒毒苷對心肌代謝影響的標志。洋地黃毒毒苷中毒時,心電圖上一般不出現這種特征性的ST-T改變。二是Q-T間期縮短。三是P-R或P-Q間期延長,這是負性傳導作用的結果,并不表示洋地黃毒毒苷中毒。
5.血管作用:洋地黃毒毒苷的直接興奮血管平滑肌或血管運動中樞作用,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6.腎臟作用:對腎臟本身有輕微的直接和間接的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