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室傳導比例的特點
(1)可以有各種房室傳導比例 一般均>2:1。偶數比例(如4:1,6:1,8:1)比奇數比例(如3:1,5:1)多見。
(2)在出現心律失常時 診斷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的房室比例應為:①竇性心律時,房室傳導比例應>2:1;②房性心動過速時,房室傳導比例應在4:1以上;③心房撲動時,房室傳導比例應在5:1以上。
(3)房室比例可固定或不固定 固定在6:1以上者少見。
(4)房室傳導比例易變 在2:1房室傳導或3:2文氏型房室傳導阻滯,如出現隱匿性傳導,則可以3:1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形式出現。它與因阻滯性的傳導中斷所致的真正的3:1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在體表心電圖上是無法鑒別的。
2.下傳的P-R間期
可以正常,也可延長,但大多是固定的,也可不固定,此見于P波出現在相對不應期的不同階段(R-P間期長短不一)而使傳導延緩的程度有所不同,可使P-R間期不固定;伴有隱匿性傳導或超常傳導亦可不固定。此外,還可出現跨越性P波傳導,甚至也可見到相鄰的幾個下傳的P-R間期逐漸延長,類似文氏現象。
3.可不伴有或伴有逸搏、逸搏心律
(1)不伴有逸搏 P波的數目恰為QRS波群數目的倍數,通常為3倍或4倍。
(2)伴有逸搏 逸搏多為房室交界性的。室性逸搏少見。如為連續性的逸搏心律時,P波與逸搏無關,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脫節,可出現心室奪獲或室性融合波。
4.R-R間期
幾乎總是不規則的,因為除了個別下傳搏動外,常發生交界性或室性逸搏。當有隱匿性傳導和(或)意外傳導(空隙現象、韋金斯基現象和超常傳導)參與時,R-R間期可意外的不規則。僅當房室傳導比例恒定,且無逸搏發生,R-R間期才是規則的。若不同的房室傳導比例交替出現(例如2:1與4:1交替),則出現成對搏動或偽二聯律。此外,室性期前收縮也使心室節律不齊。
5.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的分型
可根據阻滯部位分為兩型:①Ⅰ型 大多發生在房室結水平,少數在希氏束近端阻滯。②Ⅱ型 均在希氏束遠端和束支部位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