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caaaa"><source id="caaaa"></source></table>
  • <td id="caaaa"><rt id="caaaa"></rt></td>
  • <table id="caaaa"></table><noscript id="caaaa"><kbd id="caaaa"></kbd></noscript>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 <noscript id="caaaa"></noscript>
  • <td id="caaaa"><option id="caaaa"></option></td>
    <td id="caaaa"></td>
  • 發布時間:2022-07-07 17:24 原文鏈接: 梅毒腎病的診斷檢查及流行病學

      診斷檢查

       診斷:確診梅毒的患者如又出現尿常規異常(蛋白尿、血尿)、水腫及腎功能損害,排除原發性腎臟疾病及其他繼發性腎臟疾病者,可診斷為梅毒相關的腎病。

       實驗室檢查:

       1.梅毒病的實驗室檢查

       (1)蒼白螺旋體檢查:是梅毒病原學診斷的重要方法,為梅毒實驗室診斷的有力證據。檢查方法為:①暗視野檢查;②涂片染色檢查;③免疫熒光檢查④家兔感染試驗(RIT);⑤組織切片染色檢查。檢查結果:一期梅毒病變中陽性;二期梅毒皮膚、黏膜病變或血液中陽性,檢出率為80%~85%;晚期梅毒皮膚、黏膜病變或血液中多為陰性。

      (2)梅毒血清試驗:也稱梅毒血清反應,是梅毒免疫學檢查的主要手段,為梅毒實驗室診斷的重要指征本試驗或臨床應用于常規診斷;也適于在大量人群中進行篩選檢查;或用來觀察療效;判斷是否復發或再感染;用于早期診斷(如RPR試驗);用作定量試驗,以測定患者的反應素強度,并排除前帶現象;鑒別早期或晚期潛伏梅毒;鑒別胎傳梅毒與被動反應素血癥;若采取腦脊液作VDRL試驗,也有助于神經梅毒的診斷。

       檢查結果為:

      ①一期梅毒:早期陰性,后期陽性,陽性率為53%~86%。一般在感染后4周內,有時5~6周,VDRL(USR)試驗陰性,至6~8周后陽性率可達90%~100%。而FTA-ABS試驗于第2周即呈陽性。

       ②二期梅毒:不論何種試驗,陽性率均達95%~100%,未治療者陽性率或滴度更高。陽性幾率達100%,且為強陽性,如出現陰性則表示病人抵抗力低,無反應能力,預后較差。二期復發梅毒陽性率為60%~100%,且滴度高(至少1∶60),復發愈早,陽性率愈高。

      ③晚期梅毒:陽性率降低,未治療者血清反應素試驗為70%~80%,特異性抗體試驗為93%~100%。心血管梅毒陽性率為80%~96%,麻痹性癡呆陽性率可達100%。一般而言,感染時間愈長,陽性率愈低。

      (3)腦脊液檢查:蒼白螺旋體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后,可通過檢查腦脊液檢查細胞計數、蛋白測定、螺旋體檢查、螺旋體DNA、反應素試驗和特異性抗體試驗。如條件許可,可行腦脊液VDRL(CSF-VDRL)試驗、CSF-FTA-ABS試驗或CSF-TPHA試驗,還可檢查蒼白螺旋體DNA。應用免疫印跡試驗、19s-IgM-FTA-ABS試驗、IgM-SPHA試驗、IgM-Captia試驗及CSF單克隆IgM抗體試驗等,特異性均很高。檢查指征為驅梅治療后1年的早期梅毒;病期不明的梅毒或晚期梅毒;復發梅毒(不論臨床復發或血清復發);病程超過2年且未經治療的梅毒;所有潛伏梅毒患者。

      2.化驗檢查:可見血尿、嚴重的蛋白尿以及輕度腎功能不全。

      3.其他輔助檢查:本病除梅毒的典型病理變化外,腎小球病變程度不一,從輕微病變到嚴重的增殖病變。主要的病理變化是彌漫性系膜增殖及上皮下發現免疫沉積物,有的患者腎活檢發現有間質單核細胞浸潤。免疫熒光鏡檢下可見腎小球上皮下有IgG及C3呈顆粒狀沉積。系膜區除有IgG及C3呈顆粒狀沉積外,還有IgM沉積。

      流行病學

      梅毒的流行狀況是1990年美國報告梅毒病人134375例,其中早期梅毒50223例。此后,本病發病率顯著下降,1997年報告早期梅毒患者8551例,比1990年降低了83%。

       1.傳染源主要是梅毒病人。一期梅毒病變和二期梅毒皮膚、黏膜損害及血液、精液、白帶、唾液、乳汁中均有許多螺旋體,三期梅毒病損或血液內螺旋體減少,甚至消失。所以,早期梅毒傳染性強,晚期梅毒傳染性減弱。由于梅毒患者的皮膚、黏膜病變均無癥狀,不疼痛,無瘙癢,不妨礙性活動,且梅毒為慢性疾患,病程相當長,長期進行性隔離的難度很大。因此,梅毒病人傳染機會多,傳播危害大。

       2.傳播途徑

      (1)性接觸。

      (2)非性接觸:傳染的機會較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一般性接觸如被螺旋體污染的衣服、被褥、坐式便器、馬桶、便盆等生活物品等,也能傳播本病。

       ②醫源性接觸如為病人檢查、穿刺、手術、換藥、翻身等操作中,帶有病原體的器械可損傷醫護人員的皮膚,或醫護人員皮膚有破傷時,螺旋體可進入體內,造成感染。檢查病人用過的器械、為患者注射過的針頭等可被螺旋體污染,若消毒不嚴而再次使用時,可傳染他人。

       ③血源傳染:二期梅毒患者血液中有大量螺旋體,若檢測不嚴,接受此種血液輸注或使用此種血制品,則可使受血者或使用者感染梅毒。

      (3)垂直傳播:

      ①宮內感染:妊娠婦女患早期梅毒或二期梅毒時,當胎盤形成后,螺旋體可從母體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血液內,使其遭受感染。

       ②產道感染:胎兒經產道分娩時,梅毒產婦宮頸或陰道內的螺旋體可經皮膚或黏膜擦傷處感染胎兒,新生兒多在頭部或肩部出現梅毒初瘡。

       ③產后感染:二期梅毒患者的乳汁中有螺旋體,因此梅毒婦女可經哺乳而傳染嬰兒。

       3.高危人群只要有性亂行為,就有遭受感染的危險。

    人体艺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