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非厄米拓撲聲子晶體構建和相位控制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11922407、12074183)等資助下,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劉曉峻教授和程營教授課題組與西班牙約翰·克里斯滕森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利用碳納米管(CNT)薄膜的熱聲效應實現了等效聲增益介質,并構建出一種受拓撲保護的非厄米耳語回廊結構,為非厄米拓撲聲學理論研究提供了優異平臺。該成果以“非厄米拓撲耳語回廊(Non-Hermitian topological whispering gallery)”為題,于2021年9月29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833-4。
自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拓撲相變和拓撲絕緣體,從凝聚態到光子晶體的相關拓撲結構研究成為物理學最前沿的學術方向之一。目前拓撲系統研究的理論框架主要建立于厄米體系,有關非厄米拓撲結構的研究體系亟待完善和發展。尤其在聲學系統中,聲增益介質的缺失從根本上限制了非厄米聲拓撲結構的實現。國際上已有的一維非厄米聲學系統均基于傳統揚聲器模擬構建,這種架構難以支持高維拓撲結構的聲場調控,構建更加有效的等效聲增益介質,在非厄米拓撲聲學研究領域是一項重大挑戰。
南京大學劉曉峻教授和程營教授研究組巧妙設計了一種非厄米聲學元件,通過將CNT薄膜覆蓋于3D打印圓柱表面,并利用電激勵下的熱聲效應準確構造出理論方案中二維結構的等效聲學增益介質層,進而構建了非厄米拓撲聲子晶體實驗系統。同時,通過調節實驗參量將初基原胞內各單元相位鎖定,實現了系統的非厄米相位控制。隨后,研究組設計了受拓撲保護的耳語回廊結構,當初基原胞相位延遲鎖定為0時系統僅產生無旋回廊共振模式;當相位延遲鎖定為2π時系統轉而產生分離的順時針、逆時針兩種回廊共振模式,進而實現了類似“拓撲激光”的“拓撲激聲”,獲得了聲束增強的高指向性輻射(如圖1所示)。
該研究開辟了等效聲增益介質模擬的新途徑,為基于經典聲波體系研究非厄米拓撲物理中的新奇現象提供了新方向,相關技術方案也可推廣到MEMS聲表面波體系,有望推動非厄米拓撲聲學的發展和應用。
近日,天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太赫茲光聲系統,該系統克服了水干擾,無需抽血或標記便可實現對活體小鼠鈉水平的實時測量,并通過人體實驗,初步驗證了走向臨床應用的潛力與可行性。據悉,該成果突破了太赫茲......
記者3日獲悉,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研發出一種基于碳納米管的新型超快電子源,其發出的電子束能量異常集中且時間極短。這項成果突破了傳統技術瓶頸,為構建具備飛秒級時間分辨......
時隔11個月,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教授史志文團隊與合作者再發頂刊。去年4月,他們在實驗室“種”出世界最長、性能最優的石墨烯納米帶,成果發表在《自然》。這個陽春三月,他們又有所收獲,首次成功......
理論研究表明,高致密度且沿軸向高度順排的碳納米管纖維可具有高于商用碳纖維的強韌性和高于傳統金屬導線的比電導率。單根碳納米管的直徑為納米級,長度通常為微米級,而碳納米管纖維具有宏觀長度和微米級徑向尺寸。......
北京大學電子學院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彭練矛-張志勇團隊,在下一代芯片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出世界首個基于碳納米管的張量處理器芯片。該芯片采用新型器件工藝和脈動陣列架構,將3000個碳納米管晶體管......
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通信與定位技術創新團隊被授予第二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2023年,哈工程“星海1000”極地探測無人潛器深潛于北極冰蓋之下,我國科研人員首次清晰地觀測北極海冰冰底形態......
碳納米管最早發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因卓越的性能而獨樹一幟。碳納米管在導電和導熱方面的表現令人驚訝,在研發更快、更小、更高效的電子產品的過程中,一直被認為是硅的潛在替代品。但是,生產具有特定性能的碳......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喬治·S·懷斯生命科學學院的門外,一排由白色塑料薄膜搭建起的實驗室看起來如同普通的溫室大棚。正是在這里,研究人員通過實驗揭示了看似“靜默無語”的植物“說話”的奧秘。近日,以色列特拉......
目前人類空間運輸主要依靠火箭。雖然相關技術已足夠成熟,但其回收和燃料成本仍然太高。如果使用太空電梯,運輸費用會降至每公斤幾百美元。另外,如果太空電梯計劃能夠實現,人類太空旅行的成本也將降低,其中蘊含的......
建立碳納米管電學輸運性能與其手性結構的依存關系,對于設計和構建高性能碳基器件具有重要意義。十多年前,科研人員嘗試基于單根碳納米管構建晶體管,探測其電學輸運性能與結構的關系。由于單根碳納米管電學信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