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9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志上的論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地上的水可能來自“天上”——太陽。太陽風由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主要是氫離子)組成,在太陽系早期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所攜帶的塵埃顆粒表面產生了水。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空間科學技術中心主任菲爾·布蘭德表示,與太陽系中的其他巖質行星相比,地球上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海洋覆蓋了地球上約70%的表面積。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對水的確切來源感到困惑。
布蘭德說:“現有理論認為,水是在C型小行星(含碳的小行星)形成的最后階段被帶到地球上的。然而,之前對這些小行星的同位素‘指紋’測試發現,平均而言,它們與地球上發現的水不匹配,這意味著至少還有另一個未知的來源。”
此次研究表明,太陽風在微小的塵埃顆粒表面產生了水,這種同位素較輕的水很可能為地球提供了水源。
S型小行星是以硅為主要成分的小行星,是繼C型小行星之后第二大的星群。通過對S型近地小行星“絲川”的微小碎片進行逐個原子分析,研究人員得出了這一新的“太陽風理論”。碎片樣本由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收集,于2010年帶回地球。
位于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世界級原子探針斷層掃描系統讓研究人員能夠非常詳細地觀察“絲川”小行星表面的納米級塵埃顆粒。他們發現,這些顆粒含有足夠的水,如果將其按比例放大,大約等于每立方米巖石含20升水。
格拉斯哥大學盧克·戴利博士表示,這項研究不僅讓科學家們對地球水資源的來源有了了解,還有助于未來的太空任務。
“宇航員如何在不攜帶補給的情況下獲得足夠的水,是未來太空探索的障礙之一。”戴利說,“研究表明,‘絲川’小行星上產生水的太空風化過程,很可能也發生在其他沒有空氣的行星上,這意味著宇航員或可直接從行星表面的塵埃中制取新鮮的水源,比如在月球上。”
《拯救土壤》,【美】克莉斯汀·奧爾森著,周沛郁譯,北大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定價:60.00元數千年不良的農牧業經營方式,特別是現代工業化農業,已經導致全球土壤中高達80%的碳流失——即使人類今......
氧氣是生命的關鍵物質,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然而,在幾乎由純鐵組成并處于極端高壓和高溫條件下的內核中,氧氣是否存在以及以何種形式存在仍然是一個未知數。現在,科學家揭示,富含鐵的Fe-O合金在近30......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流體成礦作用學科組馮雨周博士后和陳華勇研究員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榍石稀土元素活化遷移對華南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重稀土富集礦化的指示。相關研究發表于AmericanMineral......
天文學家已經確定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明亮的X射線、光學和無線電信號的來源,該信號出現在宇宙邊緣距離我們的一半處。該信號被命名為AT2022cmc,是今年早些時候由加利福尼亞的Zwicky瞬變設施發現的......
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創紀錄的420ppm。從嚴重的森林火災和極端熱浪,到風暴潮和毀滅性洪水,溫室氣體導致的全球氣候變化愈發嚴重。在一項近日發表于《生物科學》的研究中,由氣候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聯盟......
冰河時代、太陽輻射變化、強烈的火山活動……地球的氣候經歷了如此多的外部劇烈變化,為什么生命能一直存活下來?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經歷了氣候的戲劇性變化之后,地球也能夠在巨大的......
歐洲航天局日前發布了一位藝術家關于“天基太陽能”的概念圖。圖中,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太陽能發電站產生的能量發射向地球。這樣的場景讓人們想起1941年美國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發表的短篇小說《理性》,......
小行星撞地球是小概率事件,但它給地球生物帶來的影響卻可能是毀滅性的——據猜測,恐龍的滅絕很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地球而引發。此前,人們已經能夠測算出小行星的軌道,可以通過望遠鏡努力找出那些可能給地球帶來威......
不久前,“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輿論熱議。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帶給人們哪些思考?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陳亞寧介紹,......
仰望夜空中的月亮,大概無人會想到它正慢慢地遠離地球。196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在月球上安裝了反光板。數據表明,目前月球每年都在以3.8厘米的距離遠離地球。如果按月球目前的遠離速度向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