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燃料電池車需要氫氣才能夠運轉,但是氫氣必須要不含任何污染物,否則將會損壞燃料電池。德國薩爾布呂肯大學(Saarland University)大學教授Andreas Schütze及其研究團隊正與研究伙伴研發傳感器系統,可以在加氫站持續地現場監測氫氣的質量。該紅外測量裝置安裝在加氫站內部,將在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條件下運行。不論多高的壓力和多短的加氫時間,該傳感器系統都必須可靠運作,預計將在今年秋天投入操作測試
。
汽車不喜歡被迫使用低質量或低純度的燃料,燃料電池車也是如此。燃料電池車的駕駛員使用氫氣而不是化石燃料,但是氫氣也會受到污染。含硫化合物、氨或碳氫化合物等雜質在氫氣生產、輸送至加氫站或是在加氫過程中都會污染氫氣,從而可能會讓駕駛過程不順暢。
為了避免此類結果,Schütze教授及其團隊一直在與研究伙伴合作研發技術,以確保燃料電池只使用高純度氫,從而延長燃料電池的使用壽命。其研究項目合作伙伴包括弗朗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olar Energy Systems ISE)以及Hydac Electronic GmbH。
目前,都是通過在實驗室分析氫氣樣品確定氫的純度。薩爾布呂肯大學Zema—Center for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Zema機電一體化和自動化技術中心ZeMA)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個傳感器系統,可在加氫過程中不斷地監控氫氣的質量。Schütze教授表示:“該過程具雙重挑戰,一方面,傳感器系統測量精度要符合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應對傳感器系統工作的條件。”加氫過程中氫氣壓力達700至900巴,而加氫過程持續時間不到3分鐘。
因此,研究小組研發了一個紅外測量裝置,可在極端條件下實現可靠、準確的測量。該傳感器暴露在高壓環境中,從而可讓團隊進一步提升傳感器測量靈敏度。Andreas Schütze及其研究團隊已經生產出可上市的測量裝置,以監測油和其他液體的質量。但是目前研究人員現在必須解決他們從未涉足領域的問題,即該測量裝置必須解決高壓問題。
目前,該研究團隊成員正在進行實驗,并為各種污染物分配特定的紅外吸收信號。此外,還確定了紅外光譜內哪些波長最適合進行測量,并對該系統進行校準。籌備階段必須在今年秋季之前完成,到時,該傳感器系統將會安裝在加氫站進行試運營。研究氫氣測量裝置的博士生Marco Schott解釋:“我們目前正在研究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測量的紅外光譜的強度是否以及如何隨著壓力變化而變化。該傳感器系統必須能夠可靠地檢測出各種污染物,而此類污染物的濃度水平要明顯低于石油污染物的濃度水平。”
2024年9月19日,四方光電披露接待調研公告,公司于8月12日接待光大證券、光大永明基金、光大證券、圓信永豐基金4家機構調研。公告顯示,四方光電參與本次接待的人員共3人,為董事長熊友輝,董事會秘書、......
科技日報北京9月22日電(記者張佳欣)據發表在最新一期《設備》雜志上的論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自制的、能讀取大腦、心臟、肌肉和眼部活動信號的“橡皮泥”。這種“橡皮泥”是一種......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科學家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將紫外線傳感器的響應速度提高了128000倍。該成果有望催生更高效、更靈活的可穿戴設備。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Small》雜......
即時響應(POC,point-of-care)傳感器可實現疾病標志物的快速檢測,是重大疾病診療、術后康復監測和健康監測的重要路徑,也是生物電子學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現有POC傳感器普遍面臨高成本挑戰,......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林健教授團隊開發了一類熒光顏色可調的鑭系金屬有機框架(Ln-MOFs)作為釷(Th)Th4+離子的熒光變色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基于創新的溶解-重結晶機......
研究人員解釋實驗原理。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型催化劑,能夠促進將氨轉化為氫氣和肥料前體亞硝酸鹽的化學反應。相關研究論文......
可注射超凝膠超聲傳感器。華科大供圖一粒神奇的“芝麻”,內藏乾坤。將它注射到體內,它就能把精確的生理參數“告訴”醫生。這粒神奇的“芝麻”就是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科大)教授臧劍鋒團隊研制的面向顱內生理......
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表示,該機構科學家成功研制出了在太空飛行中分辨率最高的伽馬射線傳感器——高純度鍺(HPGe)伽馬射線傳感器。這一創新性技術將極大地提升科學家對小行星等天體的研......
尚曉東在介紹溫鹽深觀測儀。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朱漢斌他為“海翼”號水下滑翔機研發傳感器,解決了關鍵技術問題,使其“耳聰目明”。他以實驗證明基于“湍流混合長”理論提出的在浮力驅動的大尺度環流中的熱量輸運......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固體所環境材料與污染控制研究部黃行九研究員團隊成功研發全集成多路腕表,包含高穩定的固體接觸層、敏感的傳感器陣列、新型微流通道、高效信號轉換與處理系統以及直觀的數據可視化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