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不僅給公共衛生體系造成了極大負擔,更直接影響了常見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我國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我國新冠疫情取得了有效控制,率先進入“后疫情時代”,如何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科學建立強大的國家公共安全管理體系,提升疫情監測和應急響應能力,時刻防范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最大限度地降低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給人民群眾造成的危害,是后疫情時代大家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方向。
生物安全的概念已從生物防御拓展到健康安全,其中應對重大傳染病(新發和突發傳染病)是核心任務。國家科技戰略也提出,把生物技術作為基盤技術擺在國家科技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5月20日(周四), 19:00,“創新生物技術在公共健康保障中的應用”在線研討會即將舉辦,特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心實驗室主任馬學軍研究員帶來分享,《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技術概述》。
掃碼報名,與專家在線互動
【專家簡介】
馬學軍 研究員
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心實驗室主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分子診斷學領軍人才;中國醫促會常務理事;中國醫促會分子診斷學分會主任委員;中非新發再發傳染病病原體分子診斷國際培訓班(CCDC ModPad)首席講師;世界衛生組織體外診斷試劑戰略顧問組委員;世界衛生組織伊朗考察專家組中方專家; 2021年阿聯酋迪拜世博會中國館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食源性微生物檢測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理事;中國體外診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理事;傳染病診斷試劑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專家;中國醫藥技術協會生物診斷技術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現場快速檢測(POCT)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旅行衛生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人獸共患病病原學專業委員會病原診斷試劑學組副組長;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執行主編。研究方向:病原體核酸檢測新技術平臺的研發和應用及國內外人才培訓。
主辦方:
近段時間,新冠病毒感染出現一個“小高峰”,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數據顯示,5月初門急診流感樣病例中,新冠病毒陽性樣本占16.2%,與4月初7.5%的比例相比,呈現翻倍式增長。知名藝人也因感染新冠病毒將演唱會......
“本輪新冠疫情自3月份開始,已持續近3個月,屬于一次正常的波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向記者表示,從近幾年情況看,新冠疫情一般半年到一年會有一個流行高峰,預計此波疫情將......
2025年4月3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就《關于新冠疫情防控與病毒溯源的中方行動和立場》白皮書發布答記者問時指出,大量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中國境外,下一步的溯源工作應重點在美國開展。美國早期......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任玉坤教授團隊研發出用于同時檢測多種疾病的緊湊型高靈敏度光熱RT-LAMP芯片,并基于此研制出便攜式多疾病核酸檢測設備,將助力30分鐘內實現疾病的現場精準快速診斷。相關成果發表于《......
近日,英盛生物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檢測系統(MALDI-TOFMS)YSEXT7900MD獲批上市,是繼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檢測平臺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檢測平臺之后,英盛生物推出的又一......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質量評價要求》《醫用防護口罩》等7項英文版醫療器械國家標準,其中2項由北京市器檢院作為第一起草單位牽頭完成,5項由......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警告,新冠病毒感染正在全球范圍內激增,并且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很快得到改善。不僅如此,近期我國新冠病毒感染率也有所上升,中國疾控中心8月8日公布的7月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
“以為是空調吹多了或者上火了,沒想到是又一次新冠感染”;“大三伏天的居然又‘陽’了”;“除了沒有連續高燒,喉嚨痛、鼻塞、咳嗽等癥狀又經歷了一遍”。近期,社交媒體平臺上不少人表示自己“陽了”,出現發燒、......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熊曉犁團隊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國家實驗室等單位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大力支持下,揭示了非典型VH1-2抗體耐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突變的......
一輪兇猛疫情肆虐多國。據央視新聞,巴西衛生部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巴西2024年登革熱疑似及確診病例上升至4270624例,死亡病例2197例,另有2276名死亡病例待核查。另據西班牙媒體《20分鐘》報道......